1970年代也有衛生紙搶購潮 傳統衛生紙業卻一蹶不振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以館藏文物說台灣衛生紙歷史。(記者劉婉君翻攝)(記者劉婉君攝)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衛生紙傳出要漲價後造成搶購潮,甚至引來國外媒體關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也從館藏說歷史,指出1970年代也曾發生囤積衛生紙的風潮,但卻造成傳統衛生紙業一蹶不振。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葉前錦透過網路,以館藏的「玉山衛生紙」說台灣的衛生紙歷史,在這一波衛生紙搶購熱潮中獲得不少回響,許多民眾轉傳,有網友發現衛生紙雖然名為玉山,圖案卻是富士山,還有網友分享台灣第一包抽取式衛生紙的照片。
葉前錦在文中指出,日治時期之前,台灣使用的如廁用紙多以稻草製成,因質地粗糙,被稱為「粗紙」,戰後初期曾出現較粗紙輕薄柔軟、但不如現今衛生紙潔白舒適的過渡產品。
2011年間,台中民俗收藏家郭双富捐贈給台史博的常民生活文物中,有一疊同益號紙行特製的「玉山衛生紙」,包裝方式和拜拜用的金銀紙十分相似,紙質薄軟,顏色灰褐,肉眼細看有許多雜質黑點,當時研究人員從包裝上的標籤推測是戰後初期的衛生紙。
後來根據同益號紙行的後代表示,當時紙行主要生產兩類產品,包括以竹子為原料、可加工成為衛生棉的「唐山紙」,及以廢木紙漿為原料的「衛生紙」。當時紙行為了增加產品銷售量,推出多種衛生紙品牌,「玉山」為第一代、也是最熱銷的。紙行生意最興盛時,堪稱戰後初期台灣最大的衛生紙中盤商。
1970年代,國際石油危機導致通貨膨漲,民眾預期物價會持續上漲而搶購物資,許多衛生紙廠商也趁機大量囤貨,欲從中牟利,不料1971年後,美國廠商來台投資,推出的衛生紙系列產品標榜處女紙漿,質地柔軟、潔白,又砸下重金打廣告,逐漸取得代表性品牌的地位。尤其從生產到銷售全部自行包辦的經營模式,使得一般傳統中小型紙行在囤貨過剩與業績衰退的雙重打擊下紛紛倒閉,同益號紙行也無法倖免,於1973年宣告歇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