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地震效應 精神科醫師:要注意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花蓮大地震造成多人傷亡。(記者黃耀徵攝)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花蓮地震造成多人傷亡,醫師表示,災後常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提醒災後48小時內為急性期,有相同創傷經歷或精神狀況不佳者,最容易發作,嚴重恐自我傷害,需要一定心理支持,48小時後,進入過度警覺期,可能有些民眾行徑會異常,必須適時關懷,協助緩解心理壓力。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表示,災後48小時內為急性期,可以先找出高危險族群,像是有相同創傷經歷或精神狀況不佳者,容易出現恐懼、混亂行為,甚至是自我傷害,親友最好要能夠提高警覺,察覺異狀時,給一杯水、一句問候,傳達給當事人他並非孤立無援的訊息。
葉啟斌指出,災後48小時後,進入「過度警覺期」,有些民眾可能會出現一點點風吹草動就驚恐、嚇到,持續感覺有餘震,或是有頭暈、心悸症狀,或是說話大聲又急躁、呼吸急促、走路急快等情況,都可能會進一步影響白天作息,夜晚惡夢連連、睡不好,若發現旁人有類似情形,應提醒當事人「事情已過去」、「不要擔心」,緩和情緒、改善睡眠。
葉啟斌強調,未來救災告一段落後,有些民眾可能則會出現負面思考,像是辛苦一輩子卻在一夕之間毀了,進而有情緒低落、麻木不仁、失真感,開始封閉自我,不說話、不出門,或是浮現倖存的罪惡感,對於家人傷亡歸罪於自己事發當時少做什麼,建議旁人要試著協助當事人說出來,藉由「說」的過程可讓他理解不是自己的錯而釋懷。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主任蔡世仁指出,災區民眾可能初期會出現較高強度的持續恐懼與情緒低落、緊張、焦慮等情形,以及不敢回家睡覺、一睡就做惡夢,這時最需要陪伴、給予安全感,或許也可聊天轉移其注意力,類似狀況通常一週後會漸漸緩解,但若不見改善,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屆時可進一步求助於精神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