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 作品廣泛收錄兩岸教科書
中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余光中今早病逝高雄,享壽90歲,他所著作詩文作品廣泛受到兩岸三地的教科書收錄,還有多篇詩作數度受到他人譜成歌曲以傳唱,梁實秋還曾經表示,「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資料照,張忠義攝)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中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余光中今早病逝高雄,享壽90歲,他所著作詩文作品廣泛,受到兩岸三地的教科書收錄,他人數度譜成多篇余的詩作歌曲傳唱,梁實秋還曾經表示,「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根據《中央社》報導,余光中詩文作品,包括「鄉愁」、「我的四個假想敵」、「聽聽那冷雨」,在兩岸三地的教科書普遍皆有收錄;楊弦、李泰祥、羅大佑等人,曾將余光中的作品編成歌曲以傳唱。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寫作的四度空間」。
余光中早年因戰爭而顛沛流離,1949年因躲避國共內戰轉學至廈門大學,隔年5月來台灣,短短十日就發表了6、7首詩作、7篇評論和2篇譯文,展露出傑出文學才華。
余光中過去曾主持過多種文學刊物以及文學獎,在華文世界已出版著作接近百種,為當代華文世界的經典作家,對於台灣現代文學影響相當深遠,更遍及兩岸三地的華人世界。評論家張瑞芬表示,談到台灣現代主義時期的散文,余光中「逍遙遊」一文最被推為代表,顯示余光中的散文於1960年代;即現代主義盛行時期重要性。
在新詩的領域,余光中是藝術至上的擁護者;散文中則認為透過教育普及化以及大眾化的基礎上,文學能夠有機會藝術化。余光中將五四以來的散文,將口語化的散文與大眾化劃上等號,稱藝術化的散文是現代散文,顯示這類散文可以兼具現代人的生活內涵與創作形式上的現代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