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後灣手造「牢盆」煮鹽 作家劉還月改良社區產業

    「牢盆」是古代煮鹽器具。(記者蔡宗憲攝)

    「牢盆」是古代煮鹽器具。(記者蔡宗憲攝)

    2017/11/19 21:48

    〔記者蔡宗憲/屏東報導〕車城後灣村早年有煮海鹽使用的傳統,現代社會食鹽取得容易,這項工法幾乎失傳,作家劉還月最近與墾管處合作,改良當地早年大灶煮鹽方式,改良《天工開物》中的「牢盆」作為爐具,帶領社區志工及遊客共同製作,未來將重現當地煮鹽產業,成為社區遊程的一大特色。

    根據墾管處及劉還月的考據,後灣地區早年則是從海岸珊瑚礁岩壺穴中帶回鹽滷,在家中以平底臉盆煮乾,或以水泥抹平珊瑚礁岩壺穴便於曬鹽、掃鹽,因此當地產自珊瑚礁岩壺穴中的海鹽也叫「硓(石古)石鹽」。

    「牢盆」屬於中國古代鹽工煮鹽的工具,在缺乏平坦沙灘的地區使用,台灣西部海灘遍佈,先民並未引進使用,劉還月為了改良當地早期的煮鹽產業,決定改良當地早年使用的大灶,融合《天工開物》等典籍中的「牢盆」概念,結合居民志工打造。

    劉還月說,「牢盆」除了紅磚、防火磚等現代材料,內壁都用紅糖、糯米、紅土、茅草混成古法黏劑,糊在五口灶的內壁,增加導火功能及聚熱效果,未來燃料將採用漂流木及銀合歡等木材。

    墾管處資深解說員林瓊瑤表示,重現「牢盆」的每個工序和過程,都蓄積先民無窮經驗與智慧,不僅可以凝聚在地情感,更可以將珍貴的先民智慧,傳承給更多的年輕世代,未來可望成為墾丁國家公園的生態旅遊新亮點,開啟後灣煮鹽產業的亮麗風貌。

    相關影音

    「牢盆」內壁用紅糖、糯米、紅土、茅草混成古法黏劑。(記者蔡宗憲攝)

    「牢盆」內壁用紅糖、糯米、紅土、茅草混成古法黏劑。(記者蔡宗憲攝)

    作家劉還月重塑「牢盆」煮鹽。(記者蔡宗憲攝)

    作家劉還月重塑「牢盆」煮鹽。(記者蔡宗憲攝)

    「牢盆」內壁用紅糖、糯米、紅土、茅草混成古法黏劑。(記者蔡宗憲攝)

    「牢盆」內壁用紅糖、糯米、紅土、茅草混成古法黏劑。(記者蔡宗憲攝)

    「牢盆」內壁用紅糖、糯米、紅土、茅草混成古法黏劑。(記者蔡宗憲攝)

    「牢盆」內壁用紅糖、糯米、紅土、茅草混成古法黏劑。(記者蔡宗憲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