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領域「偏才」上大學 特殊選才管道幫他們開路
他們都是傑出的「偏才」!清大物理系學生凃懿庭(左二)、清大經濟系學生黃芸媚(左三)、台大數學系學生李堂愷(右三)和靜宜社工系學生范育婷(右四),循「特殊選才之路」進入想念的大學,且在校表現優秀。(記者林曉雲攝)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高中升大學,至少要考5科,如果跨組全壘打要考10科,但如果有學生只愛物理數學,不愛國文社會,怎麼辦?為了使部分具有特殊才能、經歷、成就或不同教育資歷的學生可以順利讀大學,教育部自104學年推動「大學特殊選才招生試辦計畫」,鼓勵大學單獨招收有特殊才能或不同教育資歷的學生。
清大物理系大三學生凃懿庭從國小2年級起在家自學,對物理、數學和程式設計很有興趣,以特殊選才管道進入清大,目前追隨清大教授進行量子資訊理論方面的專題,未來也打算從事此領域的學術研究。
教育部政次姚立德表示,20多年來不管怎樣的多元改革,大家都很重視招生的公平性,但有沒有可能在招生公平性的前提下,開一個小門,讓大學依其需要及目標的堅持,讓有特殊才能的學生有機會進入心中想讀的學校,因此教育部推動特殊選才招生管道。
首年104年有12校招54名學生,107年已有34校招收555人,姚立德表示,如依公平的大學考試,必須每一科都要好才能念到想念的學校,而有特殊教育資歷的學生,例如泰國、新加坡等新南向國家台生或新住民子女、實驗教育學生、自學生等等均納入此管道的招收對象。高教司長李彥儀表示,特殊選才不是強調公平,是強調公義,不是讓大學先搶招生名額,因此占比維持1%。
凃懿庭表示,從小他就立志做科學研究,讀國小1年級時發現自己不喜歡一般學校的學習模式,因此從小學2年級起在家自學,以專題及興趣導向為主,經常上網查詢資料及自行研讀教科書的方式學習,高中時讀了一些大學物理系及數學系的教科書,也到大學旁聽一些課程,花很多時間在有興趣的科目上,其他科目如國文或社會等就不擅長,因為不是以考試導向學習,一般升學管道對自己不利,透過特殊選才錄取清大大一不分系,大二分流至物理系,以數學系為輔系,即使不適合升學考試,但因具有自學能力,讀大學時反可發揮專長,直接和教授、同學討論互動,3個學期得到書卷獎肯定。
台大數學系大三學生李堂愷表示,他對純數學很有興趣,台大數學系周遭有其他數學組織,例如中研院和數學研究中心,有很多機會接觸數學迷人之處,更堅定走數學研究之路。清大經濟系大二學生黃芸媚表示,她讀大一時學烏克麗麗、打擊馬來西亞傳統樂器節令鼓、咖啡拉花等,後來修到大三經濟學的課很吸引她,因此決定讀經濟系。
靜宜大學社工系大三生新住民子女范育婷表示,一度因為壓力大而患上強迫症如反覆鎖門,後來接受治療而痊癒,因此想要去協助新住民子女及心理生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