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原民租住國宅逾15年 學者:政策失靈
東湖國宅CE基地雖是針對弱勢原民租戶,卻有部分租戶在內入住超過15年以上。(記者鍾泓良攝)
〔記者鍾泓良/台北報導〕台北市府針對原民居住共提出租金補貼、購屋修繕補助、出租型國宅及公共住宅4項政策,其中,東湖國宅CE基地雖是針對弱勢原民租戶,卻有部分租戶入住超過15年。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理事長彭建文指出,不同補助幅度的政策工具應形成「住宅階梯」,越後面民眾越能自立,然而目前住宅階梯跨幅過大,已入住國宅的住戶很難願意脫貧,導致政策失去合理及流動性。
彭建文表示,政府提供補助應思考要「救急」還是「救窮」,也就是暫時性還是永久性補助。他舉例,若今天住在國宅僅須1萬元租金,又可以半永久居住;若原民搬離領4000元租金補貼,卻要面臨1.5萬元以上的房租,那麼最後還是寧可不脫貧。他呼籲,原民在北市面對不僅是居住問題,更是生活問題,政府要搭配就業、社福等政策配套才能解決。
北市議員李芳儒認為,目前租金補貼使採用定額制,面對北市高房租略顯不足,主張調整成比例制,即是用房租百分比去補助。但彭建文點出,若要推比例制發,那就應先掌握補助者的真實財產,否則將補助失真;更指出若不解決房東為避稅不讓房客領租金補貼,或變相長租等議題,給再多補助都無效。
而對於購屋修繕補助申請戶僅有不到5人,李芳儒解釋,北市房價貴,原民既使獲得卅萬購屋補助,仍面臨幾百萬頭期款,因此主張公股銀行可降低利率。議員李傅中武則指出,當初購屋修繕補助規定650萬元以下才能申請補助,「但北市650萬元可以買甚麼」?因此他認為應考量到都市生活水平,再調升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