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紀念館本來不是長這樣?王大閎這樣說服蔣介石
國父紀念館的造型呈中國傳統文官的紗帽狀,是王大閎的得意之作。(記者沈昱嘉攝)
〔記者吳書緯/台北報導〕你聽過王大閎嗎?大概沒有。但一定有去過國父紀念館,國父紀念館就是他的代表作,王大閎是戰後來台的建築師中,輩分最崇高的一位,當年為了堅持自己的設計理念,還特別給蔣介石擬了說帖,這才沒讓國父紀念館屋頂成了「清代宮殿」。
王大閎生於1917年,父親是中華民國首任司法總長王寵惠,童年在蘇州庭園生長的經驗對於他日後的設計有很大的啟發,他曾負笈英國劍橋與美國哈佛大學,在哈佛念建築所時,同班同學就是日後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的貝聿銘。
王大閎因國共內戰的緣故轉赴香港,最後在1953年來台,將最精華的人生歲月奉獻給台灣。來台後首先設計了建國南路自宅,可惜轉賣後被拆除,今年在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奔走促成下重建,使大師靈光再現。建築史學者徐明松說,這棟建築的重要性在於剛到台灣的王大閎,於不熟悉台灣的氣候環境下,最不受外在環境拘束的一件作品,高聳的圍牆延續童年在蘇州的生活經驗,落地窗外的兩根黑色鑄鐵柱呼應了傳統合院正廳左右對稱的邏輯,也是巧妙的支撐橫樑,前方的庭院就像是傳統的院落空間,臥室窗戶採圓形窗,搭配格狀窗櫺,有中國建築「月洞門」的精神,巧妙地在現代建築的構造融入了傳統合院與庭院的氛圍。
而王大閎最為世人所知的作品則是國父紀念館,也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作,設計國父紀念館時,因理解業主(政府)的心態,在屋頂的詮釋中呈現了中國傳統元素。但在設計圖完成後與政府溝通的過程仍延滯數年,當年蔣介石想要讓屋頂成為清代宮殿的風格,王大閎以「國父革命不就是要推翻滿清,若紀念館模仿清朝宮廷的樣子,對國父不就是諷刺?」的說帖,說服蔣介石維持原案。
國父紀念館的屋頂採文官的紗帽造型,擷取了古典飛簷的精神,但更為突出和誇張,挑伸的尺度更大,打破了傳統建築屋簷的穩定感,使建築更雄偉,而廊道上的扶手與整體空間尺寸設計給人親切感,呈現「國父親民」的意涵,不僅是民眾假日休閒的場所,現在也是青少年們喜愛練習熱舞的地點。
生活週報10/22當期重點:
【觀察】英國人的足球狂熱
【專欄】噹啷女孩:愛上無盡山林
【消費】台北國際旅展餐券搶優惠
屋頂的起翹打破了傳統建築的穩定感,使建築更具雄偉力量。(記者沈昱嘉攝)
國父紀念館外圍的廊道設計同時包含了兩種尺寸,柱子內側的大空間有莊嚴之感,柱子外側較窄的空間則給人親切感,還設計水泥長凳可供歇息。(記者沈昱嘉攝)
建國南路自宅坐北朝南,望向戶外有豁然開朗之感。(記者臺大翔攝)
自宅內部隔間無門,王大閎實踐了空間的流動性。(記者臺大翔攝)
從客廳往臥室望過去的景色,是學者徐明松最為推薦的視角,窗外可隱約見到竹林的光影。(記者臺大翔攝)
王大閎今年100歲,父親是是中華民國首任司法總長王寵惠。徐明松說,王大閎身處戰亂年代,卻能受到完整的建築養成教育,是華人建築同輩中少見。(徐明松提供,鄒昌銘攝)
2017/10/22週日「生活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