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裡的農業實驗 他的稻田有河蚌、有水鳥還有鱔魚
宜蘭縣五結鄉利結地區的五十二甲溼地。(王俊明提供)
〔記者張議晨/宜蘭報導〕宜蘭縣五結鄉的52甲溼地,因地勢低窪,農民常飽受積水苦,耕作不易,小農王俊明今年嘗試採友善農法試種4分地稻田,還將生產稻米取「棒棒」諧音,將米命名為「蚌蚌米」,盼在產值及農地使用上,也能維持良好的自然生態。
曾在荒野保護協會任職的王俊明,離開協會後今年初投入水稻種植,在52甲溼地租下4分地水田,採自由認股方式,開始自己的水稻「實驗」。
由於溼地常積水,前面幾個月幾乎讓王俊明吃遍苦頭。他說,因農地地勢低,且周邊水溝也易因大雨淹水,「幾乎天天在排水」,還得動員機具抽水,才能穩定田中的水量,以免秧苗受創。
種植過程裡,王俊明也觀察到,河蚌、鱔魚、黃冠水雞還有許多水鳥等,在這半年來陸續出現在田間;因為少了農藥,田裡就多了小蟲,而小蟲就吸引眾多水鳥前來。他笑稱,自己的田就像成了「鳥類庇護中心」,可見生態豐富。
農閒時間,王俊明的稻田則變為教室,開辦多項生態體驗活動,邀民眾「下田」體驗生態。他說,跟水田生態親近,民眾自然就會有愛土地的心。
王俊明的米今年7月收成,1分地產量超過700公斤,只比周邊農友「差了一點」,因田間河蚌多,還取「棒棒」諧音,將米命名為「蚌蚌米」,成功在8月上市。
他說,因今年水稻歉收,有些農友看到他的實驗也大感訝異,認為友善方式的產量,跟他們的慣行方式差異不大,還有人直接表明,「明年也想試試看」,代表他的友善理念已獲得認同。
王俊明說,今年實驗代表友善耕作方式也能在52甲溼地擁有好收成,希望明年能繼續號召更多人加入,守護水鳥,愛護土地。
王俊明的稻田周邊,隨處可見水鳥群聚。(王俊明提供)
王俊明的稻田隨處可見巴掌大的河蚌。(王俊明提供)
王俊明的稻田今年7月收成,他認為,實驗成功盼未來可以再將理念拓展下去。(王俊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