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沉船遺跡橫跨300年 學者籲發展水下文資觀光
中研院院士臧振華今天(11日)在澎湖演講提到,澎湖極具發展水下考古觀光的潛力。(中央社)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水下考古學家、中研院院士臧振華今天(11日)在澎湖演講提到,海測結果顯示澎湖海域大約有120多艘沉船,遺跡年代橫跨中國明、清及日治時代,極具水下文資發展潛力,可規劃沉船觀覽、潛水步道等行程,會是澎湖觀光的一大亮點。
《中央社》報導,臧振華提到,《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在民國104年通過,中研院水下考古隊和中山大學團隊截至105年止,已經探測發現逾百筆沉船遺跡。
臧振華表示,澎湖海域附近沉船橫跨了明、清到日治時代,例如空殼嶼附近的清代木造商船、姑婆嶼的清末英國籍蒸汽商船布哈拉號,將軍嶼有甲午戰爭時清國的「廣丙鑑」,龍門海域還有多艘日治時代的商輪和運輸艦沉船,擁有極為豐富的水下文化資產。
以澳洲大堡礁、美國佛羅里達州、義大利、英國等國家為例,透過發展水下遺產及海洋博物館,吸引國際觀光遊客,帶動發展也創造就業機會。臧振華表示,未來可朝向規劃沉船景點、潛水步道、水下考古公園等方向發展,相信會是澎湖觀光的一大亮點。
中研院水下考古隊和中山大學團隊截至105年止,已經探測發現逾百筆沉船遺跡。(翻攝自中研院「研之有物」)
清末英國籍蒸汽商船布哈拉號,1892年在姑婆嶼附近遭遇颱風沉沒。(翻攝自中研院「研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