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古厝竹塹文資爭議 最怕古蹟、景觀「被自殺」
張家古厝被滿滿竹塹包圍,圖為2013年。(記者蔡宗憲翻攝)
〔記者蔡宗憲/屏東報導〕恆春張家古厝外圍竹塹(周邊地主稱竹林)的保存爭議,在屏縣府文資所文資委員南下勘查過程後,張洧齊等提報竹塹保存的後代,與爭取自身土地權益的附近地主及部分張家後代,在現場的言語交鋒,讓「恆春竹塹」聲名大噪,在學界也產生不同見解,就看屏縣府審議後的最終結論。
到場力挺保留竹塹為文化景觀的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蕭文杰說,「恆春厝」是一種具防禦性、防風性、防高熱,兼具風土地方性的特色建築,當地夏日高溫炎熱,長年有落山風、焚風、颱風,「竹塹」便是聚落特殊的防風、減少蒸發、防熱設施。
「這就是政府不作為!」蕭文杰指出,2015年「恆春張家北門古厝」登錄為法定「歷史建築」,但是附屬建築設施竹塹等範圍卻沒有登錄到,導致部分竹塹在2017年遭受強拆,而屏東文化處在接受通報後,並沒有依照文化部「暫定古蹟條件及程序辦法」列為暫定古蹟,對於張家將竹塹提報文化景觀也百般刁難,對屏東文化實在是一大傷害。
不同於保存竹塹的聲音,一名資深文史學者則認為,目前台灣對歷史文化景觀的定義,主要仍需彰顯聚落或一群人共同的連結或記憶為主,但張家古厝的竹塹幾乎只是「家屋」性質,竹林也摻雜刺竹及綠竹,加上竹林所在土地涉及其他私有地,更顯爭議。
這名學者認為,「憲法第十五條規定,人民之財產權應予保障」,但現行「文資法」允許「他人」提報,如果未來有其他人也抱持「別人的竹林是我們的竹塹歷史」的類似想法,任意介入干預私有財,恐造成更多土地或建物所有者人擔憂權益受損。
南方文化工作室負責人、學者鄭水萍指出,這套允許「他人」提報的制度,雖有行政救濟,但耗日費時的流程,未來可能引起更多「古蹟或歷史建築無端『被起火』、『被偷拆』等『古蹟自殺』情況」,應整體考量協助歷史空間保存並活化。
這起「恆春竹塹」的審議結果,將是全台文史工作者關心重點,政府應利用此案例重新審視、闡述「文資法」,讓所有權人都能理解「歷史當資產而非負債」。
歷史約140年恆春張家古厝加上竹塹(竹林)面積約1000坪,竹塹與周邊重劃區重疊的部分約131坪,103年12月,重劃會派員前往古厝查估,張家子孫才知道古厝被劃入市地重劃內,有一條都市計畫道路將破壞環繞古厝的竹塹,105年6月,屏東縣政府將古厝登錄歷史建築,是台灣第一座取得文化資產身分的「恆春厝」,但不包括與古厝連結的水井、門程及防禦型竹塹;今年5月及7月間,因周邊地主要求鑑界,竹塹受到部分範圍的毀損。
張家古厝外圍竹塹,現況。(記者蔡宗憲翻攝)
土地所有權人及部分張家後代在現場舉起抗議看板。(記者蔡宗憲攝)
張家後代張洧齊和聲援者拉起紅布條、演起行動劇,盼保存竹塹。(記者蔡宗憲攝)
意見不同的地主試圖與張洧齊(左2)衝突。(記者蔡宗憲攝)
張家古厝外圍竹塹仍完整。(記者蔡宗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