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首例 台北市動物之家擬BOT
台北市動物之家。(記者周彥妤攝)
〔記者周彥妤/台北報導〕今年二月公立動物收容所零撲殺政策上路,台北市動保處管轄的動物之家收容量暴增至近600隻,為解決現有人力資源、承載量體匱乏問題,動保處再評估將動物之家BOT委外,屆時若成案,將成全台第一例。
動保處動物收容組組長陳文德表示,在今年零撲殺政策上路前,動物之家收容量控制在400至600隻,但從該政策上路後,截至六月止,收容量已達臨界值,現有軟硬體資源尚未跟上法律修改的腳步,除了收容量難以負荷外,動物之家僅有5名獸醫及4名管理者,合計9名人力照顧近600隻收容動物,捉襟見肘的窘境,不免顧此失彼。
陳文德說,當政府編制的人力、資源無法支撐新政策,只能動念向民間尋求奧援,且在美國、德國動物收容所都是民間經營;陳文德強調,目前僅有規劃,尚未定案,務必會先審慎評估,另外高雄燕巢動物保護關愛園區在高雄市政府蓋好建物後,遲遲找不到民間經營者OT委外,此案殷鑑不遠,動保處為求謹慎,目前暫時委請產發局義務協助牽線BOT專業顧問公司無償評估是否可行;若評估結果可行,預計今年底前寫好公開招標案再送交議會,最終所獲預算足夠,才會正式招標對外尋找顧問公司,民間經營對象則鎖定獸醫院、動保團體及民間企業。
陳文德表示,不同於高雄市政府自蓋建物OT委外,台北市動保處打算連建物亦委由民間興建,屆時若成案,將成全台第一起公立動物收容所BOT委外案例。至於收容動物的去向,陳說,台北市寸土寸金,要另找土地大不易,盡可能以現址優先,並在不遷移收容動物的前提下,擴大現址的收容量。
流浪動物之家基金會執行長劉宇彤說,對民間企業而言,這是穩賠不賺的苦差事,不太可能有人願意經營,另外現階段多數的動保團體都要仰賴民眾捐款才能存活,何來經營收容所能力,況且動保團體基於憐憫,收容動物的數量勢必大幅攀升,最終導致問題百出,反而治絲益棼。
台北市獸醫公會理事長楊靜宇則認為,若委外交由獸醫院經營,勢必要大幅投資設備,此外收容動物多數需要較龐大醫療資源,獸醫院光是照護收容動物就應接不暇,根本沒有多餘心力對外看診;由動保處管理仍是較妥當的選擇,不如提高所內獸醫師不開業獎金,讓有公務員身分的獸醫師有誘因待在公務體系診治收容動物,減少人力外流,才是真正的解決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