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老米行銳減7成 文資調查見證常民文化

米行所保有的老碾米機。(古都基金會提供)

米行所保有的老碾米機。(古都基金會提供)

2017/06/24 21:23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今日分享「台南舊城區常民生活米糧文化資產調查成果」,目前在舊城區24間開業中的米糧行,自日治時期開業至今有3間,近年新開業的僅1間,9成以上是超過30年的老店,與民國84年「台南市米穀商業同業公會」名冊相比,同樣區域內,店家數量少了7成。

古都基金會有感於許多非傳統技藝,以及與常民生活息息相關產業隨城市發展而消失,卻無人進行調查與記錄,在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2年的補助下,以米糧業為首先調查對象,結合地理資訊平台,紀錄米糧相關機具、器物、技藝傳承者、節慶禮俗等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

參與調查專案的邱睦容表示,調查過程中,發現仍有部分米糧行保有自開業以來的器具,包含碾米機、老米櫃、度量衡等,許多店家也樂於分享米的知識與歷史,早年因有糧區供應政策,「市區一定吃原台南縣來的米」,米糧行隨著牛車載運路徑與都市計劃道路分布,全盛期多達5百至1千家。

邱睦容表示,老米行口述歷史,台灣拼經濟起飛年代,政府喊出「住家就是工廠」,很多人「宅在家」作家庭代工,馬路上車輛也不多,可是有2種貨車特別多,就是載瓦斯與載米,米糧行「1天跑7趟」不足為奇,如今仍在的米糧行,因應時代生存,兼賣飲料或是提供烹煮諮詢,也不乏延續當年物資貧困時代「賖米 」精神,結合愛心「待用米」幫弱勢族群,在傳統與現代間,變與不變,都是見證常民生活場域中珍貴的文化資產。

近年「米食復興」的風潮興起,倡導多吃本產稻米,古都基金會認為,這些散佈在舊城區周圍的米糧行,是民眾認識米食的最佳窗口,店內存有的老器具,更如同「城鎮博物館」般親近民眾生活,延續這次調查成果,未來基金會將以刊物、推廣活動等方式,鼓勵民眾多走入米糧行,認識、學習品味台灣本產稻米。

志工訪問米行老店情形。(古都基金會提供)

志工訪問米行老店情形。(古都基金會提供)

米糕栫老師傅保留的器具。(古都基金會提供)

米糕栫老師傅保留的器具。(古都基金會提供)

古都基金會分享「台南舊城區常民生活米糧文化資產調查成果」。(記者洪瑞琴攝)

古都基金會分享「台南舊城區常民生活米糧文化資產調查成果」。(記者洪瑞琴攝)

古都基金會分享台南舊城區常民生活米糧文化資產調查成果,會場提供傳統米食「現代版」品嚐。(記者洪瑞琴攝)

古都基金會分享台南舊城區常民生活米糧文化資產調查成果,會場提供傳統米食「現代版」品嚐。(記者洪瑞琴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