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木取芯探8百年氣候史 學者憂台將冬春旱、夏秋颱
台大地質科學系特聘教授沈川洲團隊投入近代氣候研究,分析台灣山區的千年紅檜等樣本,利用氧同位素來與800多年的台灣降雨變化連結,並佐以太平洋聖嬰現象,藉此分析氣候變遷史。(台灣大學提供)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台灣大學參與國際近代氣候研究,地質系特聘教授沈川洲等團隊分析台灣山區的千年紅檜等樣本,深究其樹輪纖維的氧同位素,與太平洋海溫比對,發現高相關,推論出818年來每年的降雨強度,更發現近20年來是台灣受聖嬰現象影響最劇的時刻,沈川洲預言,台灣未來將迎來春冬雨不下、夏秋多颱風的劇烈氣候變化。
沈川洲表示,美國台籍學者余進義在2009年發表「中太平洋型聖嬰」現象,是侷限在赤道太平洋西部與中部的氣候變化,其西風吹往中部導致海水溫度異常上升,引發各種乾旱或降雨變化。據此開始,全球乃至台灣學者紛紛投入研究,台北市立大學教授洪志誠也發表統計,該聖嬰對台灣而言,會形成較多夏季颱風、秋天颱風路徑也常經過台灣。
沈川洲說,曾調閱中央氣象局資料,發現過去幾十年台灣共發生過8次的中太平洋聖嬰年,聖嬰年裡,台灣春季降雨大幅減少,北台灣少2到5成,南台灣少7到8成,但想釐清此種聖嬰是否過去曾發生,便興起探究千年樹輪念頭。
沈川洲表示,收到的樣本是其他合作成員在2008年從大雪山鑽取的29棵千年紅檜樹芯,而不同過去研究者看樹輪疏密,這次分析改採樹輪纖維的「氧同位素」,來辨別818年來台灣的降雨多寡,沈川洲表示,降雨多、氧同位素輕,降雨少、氧同位素重,與聖嬰氣候的連結度可達5到6成,該研究論文在5月30日也登上國際《自然通訊》期刊獲肯定。
沈川洲發現,台灣過去曾在1400年代、1700年代發生過上述的聖嬰現象,然而強度都不如近20年來劇烈,推測與人類近年來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導致的全球暖化影響有關,更苦口婆心,呼籲一定要環保,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減少能源消耗,否則台灣聖嬰將越來越頻繁,並且迎來春天、冬天沒有雨的半年乾旱,然後夏季、秋季多颱風的強降雨氣候,相關防災等級也要陸續提升,防範未然。
沈川洲表示,這項國際研究主要參與人員,包括西安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禹以及亞特蘭大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Kim Cobb。台灣參與合作者除台大地質系外,還有高雄東方設計學院教授李慶堯與嘉義大學教授詹明勳等;另外還有來自香港、日本、瑞典等,總共11個團隊一同參與這項十年磨一劍的研究工作。
台大地質科學系特聘教授沈川洲團隊投入近代氣候研究,分析台灣山區的千年紅檜等樣本,利用氧同位素來與800多年的台灣降雨變化連結,並佐以太平洋聖嬰現象,藉此分析氣候變遷史。(台灣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