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傳喜訊 台北赤蛙產卵量破紀錄
梅雨季節氣溫悶熱、持續細雨綿綿的日子正是野外台北赤蛙族群蠢蠢欲動、逐漸進入繁殖期的重要時刻。(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記者張議晨/台北報導〕每年梅雨季節氣候悶熱,細雨綿綿令上班族備感焦慮,但卻是台北赤蛙族群蠢蠢欲動、進入繁殖期的重要時刻!台北市立動物園2014年啟動保育繁殖技術,今年圈養的赤蛙族群在產卵量、孵化率大幅提升,第1批蝌蚪近期已逐漸變態「蝌蚪變青蛙」,待族群數目穩定後,動物園將展開野放,讓台北赤蛙重回大自然的懷抱。
台北赤蛙體型瘦長,屬於小型蛙類,雌性成蛙身長約為4公分,雄性成蛙約為3公分,但因棲地破碎與農藥、肥料的大量運用,在野外已很難看到背部像是穿上特殊吊帶的台北赤蛙蹤跡。
為使台北赤蛙能在野外永續存活,動物園2014年起展開保育繁殖計畫,研究團隊,針對台北赤蛙的飼養箱,精準調控溫度及降雨變化,今年3月起就發現有個體陸續產卵,保育員一度以為是吃太好導致體型過度「發福」,所幸順利產卵,且「產量」比往年來得高,孵化率也高達89.9%,目前第1批蝌蚪也已逐漸進入變態階段。
動物園發言人曹先紹說,今年台北赤蛙的產卵量及孵化率都遠比往年高。去年母蛙平均生1至2批卵,今年提高為1至3批,同時去年沒產卵的個體,今天也紛紛「順產」,為域內保育及野放之路再燃起一份希望。
因棲地破壞及農藥大量使用,野外已經很難看到背部帶有黃綠色、像是穿上特殊吊帶的台北赤蛙蹤跡。(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
今年圈養的台北赤蛙族群在產卵量、孵化率都有所提升。(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