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好說;台灣女人影像紀錄》 聽阿嬤的生命故事
台史博出版《台灣好說;台灣女人影像紀錄》。(記者劉婉君攝)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1930年代,不少台灣女性曾縫製千人針及慰問袋;聽到防空警報,趕緊罩上防空頭巾、穿著燈籠褲躲避;在那個多數女人的戀愛與婚姻,仍由父母決定的年代,女詩人杜潘芳格靠著寫情書和男友維繫感情,最終也讓父親態度軟化,終成眷屬。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發表的新書《台灣好說;台灣女人影像紀錄》,收錄了許多台灣女性不同面向的故事,也藉由她們的口述歷史,讓年輕一代看見故事背後的時代風景。
什麼是千人針、慰問袋?根據《台灣好說:台灣女人影像紀錄》書中記錄,當時的人認為,集結多位女性共同在從神社請領來的白布上縫針,就代表千人的祝福,將能守衛士兵的安全;女學生也會製作慰問袋,在布袋內裝入食物日用品及慰問信後,送至前線慰勉士兵,杜潘芳格小學時就曾在慰問袋中放入自己的相片。1928年出生的莊程金滿回想,女生不像男生要去守衛國家,所以千人針和慰問袋也是一種誠意。
日本時代,漸漸有自由戀愛,但多數台灣女性的戀愛和婚姻仍需經過父母同意或決定,杜潘芳格出身客家望族,8歲時,爸爸就已有打算,但她堅持爭取愛自己所愛,與男友暗夜偷遞情書,信中沒有誇張肉麻的告白,多是立志或如詩一樣的矜持。
《台灣好說;台灣女人影像紀錄》,集結台史博自2008年以來,蒐集台灣女人的口述歷史影像成果,以性別的視角,關注台灣女性議題,內容包含〈台灣女人上學去〉、〈女人.烽煙.太陽旗〉、〈愛的進行式〉、〈工作.家事.女人事〉與〈阿嬤的大旅行〉等5個單元,並附有一張DVD,記錄台灣女性接受教育的經驗、戰爭記憶的懷想、青春愛戀的過程、職場家事的付出與女性空間遷移歷程。
台史博指出,民主時代,人民才是歷史的書寫者,以常民立場來關照生活記憶,歷史詮釋便有多元的可能。女性影像口述歷史計畫,即是藉由不同特質的女性,呈現女性個人的生命經驗是如何與國家政治、社會經濟、時代氛圍相互牽動,期望能打破過去單一性別菁英獨佔歷史詮釋權導致的盲點與缺憾,未來也會繼續整理有關女性身體、地域生活、醫療民俗、家庭副業等主題的成果。
《臺灣好說;臺灣女人影像紀錄》一書,蒐集過往臺灣女性不同面向的生活。(記者劉婉君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