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減災新技術 國研院可提早1小時預警洪患
國研院颱洪中心透過資料分析,並預測河川流域的水量變化,協助政府及早發布淹水與撤離警訊。(記者吳柏緯攝)
[記者吳柏緯/台北報導]為了完整紀錄台灣水文的實際情形與變化,並發展防災、減災技術,國研院台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與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實驗所合作「即時流量自動化推估技術」,在宜蘭河流域與高雄市典寶溪排水集水區兩個試驗流域,建置123個水文測站,歷經4年,共收集超過9千萬筆觀測資料,準確推估上游即時流量並預測下游水位,更可提早1小時預警,提升防減災的時效性。
颱洪中心水文技術組副組長王毓麒指出,每當出現劇烈天氣現象時,很容易造成下游水位暴漲,提高鄰近地區淹水風險。因此必須要有長期、高密度的水文觀測資料,才能掌握台灣特殊水文的特性,開發本土化防減災關鍵技術。
為了建立資料庫,颱洪中心與經濟部水規所從2012年起執行「即時流量自動化推估」,在流域較小的宜蘭河與高雄市典寶溪排水積水區建置「試驗流域」,歷時4年,一共收集了21場颱洪事件與18場現場施作流量觀測資料,總資料數超過9000萬筆.詳實記錄了各種水文資料。
「即時流量自動化推估」主要是透過儀器實際測量河川上游的流量,並比對安裝在橋底的流速儀和雷達波水位計數據,就可以推估出河川流量。
透過數據分析,宜蘭河若要發布淹水預警、下游撤離,可比現在提早1小時。王毓麒指出,這項技術的準確率高達9成,比起過往的降雨量預測的精準度高出不少。
不過,目前這套新技術僅在小流域的河川試驗,並持續累積水文資料,預計最快5年,就會將此模式運用到台灣其他比較長的河川例如濁水溪或高屏溪。而研究團隊也預測,未來在大流域的河川進行試驗時,預估預警時間應可提早5至6小時。不但能有效提升防減災的時效性,監測數據更可提供給學研單位或是政府機關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