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高教創新創業惹議 陳良基:有些人不了解就批評
教育部政次陳良基表示,解決學用落差、讓學生對社會「有用」,可以有很多種方式,並非一定要與產業鍊結不可。(資料照,記者黃耀徵攝)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高教面臨少子化嚴峻挑戰如何拚生機?教育部政次陳良基表示,每一所大學都應建置適當的創新創業訓練機制與生態系統。有人批評他跟產業走很近,其實教育本來就該培養學生未來變成「有用」之人。解決學用落差、讓學生對社會「有用」,可以有很多種方式,並非一定要與產業鍊結不可。
陳良基強調,大學爭取競爭性計畫經費不是一定要跟產業鍊結,這樣的想法太膚淺了!「有些人甚至不了解他在做什麼就到處批評我」,這對默默耕耘的人很不公平。未來教育部的競爭性計畫將以大學如何引導學生創造對未來的價值方向為重點,而不是一定要看到大學與哪家企業有什麼合作關係,才會給予經費補助。
高教評鑑中心評鑑雙月刊今出刊,陳良基受訪表示,在校園談創業可能會被人打擊,但他認為,創新創業訓練機制的重點在引導學生想出專案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非得新創一個事業不可,所以也可將創業改稱為「專案」,因為它就是一種專案的形式。當他想做一件事情,可能需要跨領域的同學一起完成,所以必須訂出檢核目標,這個想像就等同於創業的訓練。
例如,針對校園到處都是腳踏車,請學生提出一個能讓所有使用者都能叫好的解決方案,就是一種創新創業訓練,它的核心理念是勇於嘗試、不怕失敗、沒有標準答案,就算失敗了也沒關係,趕快再弄出一個新的專案就好,這種創新創業的訓練,每個大學都應教給學生。
陳良基表示,教育部會以競爭性計畫協助大學建置創新創業的訓練機制,但會針對幾個趨勢項目先徵詢大學校長意見,再產生計畫內容,而不是由教育部主導方案後要求大學遵守。辦學應以學校為主,教育部只是扮演協助者,希望學校能先蒐集教師意見,再到教育部開會,大家共同找出未來競爭性計畫的推動方向,將錢用在刀口上,由教育部協助進行資源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