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海洋「鐵施肥」可阻止全球暖化?
台大助理教授任昊佳的跨國研究團隊發現,「鐵施肥」不能有效的增加海中的藻類,延緩溫室效應。(記者吳柏緯攝)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由於全球暖化日益嚴重,「鐵施肥」(Iron fertilization)成了地球環境科學的熱門話題,也是當前國際普遍認為可行的節能減碳方式。然而近期台大和美國的合作研究證明,這個方法恐不如預期,甚至可能造成負作用,他們的研究成果登上了《自然》(Nature)雜誌。
「給我半船鐵,我能還給你一個冰川期」
鐵施肥的說法起源於1980年代,由海洋學家約翰·馬丁提出,他構想於海洋表層添加「鐵質肥料」,促進浮游植物的藻華現象,以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藉此達到減緩、甚至逆轉全球暖化的趨勢。
然而,任昊佳的跨國研究團隊發現,由於海洋是相連的;當某個區域「補鐵」時,反會消耗其它營養元素,如硝酸鹽和磷酸鹽。當洋流將該區域的海水帶到其他海域時,就相對缺少硝酸鹽和磷酸鹽。如此一來便會抑制藻類的生長,不但無法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反而讓海洋變成缺氧的狀態,恐致生物大量死亡。
任昊佳表示,藻類其實和人類一樣,都需要一定比例的營養,多給鐵不一定能幫助生長,進行「鐵施肥」需要多方考量各區域的條件,否則恐引起負作用。她說,減緩地球暖化,比較可行方式,是將二氧化碳儲存到地底下,例如提取石油與天然氣同時將二氧化碳注回地下或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