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黃國柱低耗能製程獲登科學期刊
清大教授黃國柱利用臭氧和紫外線照射的低耗能製程,在室溫中將環己烷氧化成己二酸,是重大的光化學合成領域突破,此研究獲刊在最新的國際科學期刊上。(記者洪美秀攝)
〔記者洪美秀/竹市報導〕清大化學系教授黃國柱利用2年時間,模擬大氣層中臭氧及紫外光分解有機物的過程,發現只要在室溫下用臭氧及紫外線照射,就能將環己烷氧化成己二酸,解決過去己二酸製程中需高壓高溫高耗能問題,轉而用低耗能、低污染綠能製程,且不會產生破壞臭氧層及造成地球暖化的二氧化氮,是光化學合成領域重大突破,已獲最新國際「科學」期刊刊登。
黃國柱說,己二酸是一種合成尼龍-6,6聚合物的前驅物,是很重要的工業化學品中間體,經統計全球每年己二酸年產量超過350萬公噸,需求量每年增長5%,產值達3000億台幣產值,因過去己二酸都是以硝酸氧化法製造,必須在高溫超過攝氏125-165度,且要在8到15個大氣壓和高濃度的硝酸液中進行,反應條件嚴苛且高耗能、低產率且高污染,製程中還會產生及釋放破壞臭氧層及造成地球暖化的二氧化氮。
黃國柱說,後來他發現只要模擬在大氣層中以臭氧和紫外線同時照射,就可將環己烷氧化成己二酸,不僅在室溫中可進行,也不需高氣壓或高濃度的硝酸液,更不放釋放二氧化氮,此製程具有低耗能、高產量和低污染的綠能製程,是一重大突破。
黃國柱解釋說,過去曾有日本學者利用雙氧水的低耗能方式來產生己二酸,但因原料比產生物值貴,被迫放棄,因此他的綠能製程可說是一項重大突破。
黃國柱強調,己二酸是尼龍製造物重要原料,更是衣服、保麗龍等重要原料,如果能在製程中減少污染或耗能,不僅是衣料界重大突破,也有助於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更能減少三分之一的成本,目前打算技轉,已有業者來探詢合作機會。
清大校長賀陳弘強調,學校注重產學合作,未來教授的學術研究都會與研發處和育成中心合作,期許讓有效能的學術研究轉化為生產的動能。
清大教授黃國柱(左二)利用臭氧和紫外線照射的低耗能製程,在室溫中將環己烷氧化成己二酸,是重大的光化學合成領域突破,此研究獲刊在最新的國際科學期刊上,校長賀陳弘(中)予以肯定祝賀。(記者洪美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