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車撞頭 釀慢性硬腦膜下血腫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
75歲的康伯(化名)2個月前騎腳踏車摔倒,撞傷頭部,雖有輕微頭痛但不以為意,沒想到頭痛持續,還出現站不穩、走路需攙扶、記憶力減退、反應變遲鈍、甚至嗜睡等症狀,經腦部電腦斷層掃描,確診為「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接受顱骨鑽孔術治療之後,症狀逐漸改善,恢復日常生活能力。
奇美醫院神經外科暨外傷科主治醫師李瑤琳表示,長者跌墜受傷地點有52%發生在室內、48%在室外,常見室內跌傷地點依序為客廳、臥室、浴室、廚房或餐廳、陽台、樓梯等。跌倒頭部外傷後的症狀可能不會即時出現,但可能因頭部受到外力撞擊,導致硬腦膜下腔形成血塊,千萬不能輕忽。
李瑤琳說,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是一種因輕微頭部外傷引發的延遲性疾病,常見於老年人、中年晚期、幼童、酗酒、癲癇、有使用抗凝血藥物、曾有頭部外傷病史者,潛在危險性不容小覷,嚴重甚至可能威脅生命。
老年人腦萎縮,容易在撞擊時扯斷腦靜脈,造成慢性出血,當血塊慢慢堆積,導致壓迫腦組織時,造成腦壓太高,壓迫腦神經,因而引發持續性頭痛、步態異常、記憶力減退等,看似「小問題」,卻可能是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警訊。
留意3大徵兆 及早警覺治療
李瑤琳提醒,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症狀通常並不明顯,早期診斷至關重要。3大徵兆包括,反覆頭痛或持續性頭痛、步態異常與行動不穩、記憶力減退與認知改變。如果頭部外傷過後2週,疼痛仍未改善,還伴隨其他症狀,有可能是顱內血腫作祟,老年人若在頭部受傷後逐漸出現健忘、反應遲鈍、其他認知功能障礙,或原本可對話,但在2個月內逐漸無法言語表達者,則需懷疑慢性出血。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