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麻冰冷無力 急性肢體缺血恐截肢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69歲吳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心律不整及洗腎病史,已戒菸,但仍偶爾會喝小酒,因為出現間歇性跛行,發現急性肢體缺血。醫師指出,急性肢體缺血未及時治療恐面臨截肢,提醒若有行走困難,像是走路走一走腳會痛,或是可行走距離變短等,都可能是警訊,建議儘早就醫。
新光醫院周邊血管中心主任吳典育表示,周邊動脈血管疾病因周邊血管動脈粥樣物質不斷擴大和繼發性血栓形成,引起動脈管腔逐漸狹窄,甚至閉塞,流至遠端的血量、供應遠端組織的養分及氧氣減少,會進一步使肢體出現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狀。
醫師提醒 走路會痛、距離變短是警訊
吳典育指出,當發生急性阻塞時,也就是數小時內突發性劇烈疼痛,且合併麻木、無力感等情形,若無法消除,且側枝血液循環無法即時建立,可能造成肢體壞死。
吳典育提到,萬一無法在黃金6-12小時內進行治療,恐面臨下肢功能缺損或截肢,甚至死亡風險。
吳典育指出,病友吳先生從2018年到今年,共5次復發,最近一次是7月28日上午起床後,突然感覺腳嚴重疼痛、冰冷、麻木無力,到醫院檢查評估為股動脈的急性栓塞造成肢體缺血症,當天進行微創介入治療,透過新型機械性血栓清除導管的高效轉速,有效剝離血栓斑塊,並取出體外,安全打通阻塞部分,輔以血栓溶解及血管擴張藥物順利完成治療,重建下肢血流。
吳典育提醒,65歲以上急性肢體缺血盛行率約一成,以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律不整或心房顫動、抽菸等對象為高風險族群,建議若出現行走困難,像是走路走一走腳就會痛,或是半小時變成只能走20公尺,到後來休息也會痛,都建議儘早就醫檢查。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