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起泡正常嗎? 醫教一招辨識
文/陳彥豪
門診常遇到因「泡泡尿」求診民眾,事實上,小便起泡是主觀感覺,排尿產生泡泡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不見得是生病引起。如早晨首泡尿,因長時間沒喝水,尿液較濃厚而起泡;男性站著小便,沖擊力道引起泡泡;馬桶水含清潔劑會改變水分表面張力而起泡。建議尿液可多留置5-10分鐘觀察,如泡泡逐漸消失,大部分都是沒問題;若是「蛋白尿」造成的泡泡尿,會持續存在且不易消散,質地也較綿密小顆。
當感冒、發燒、激烈運動或血壓升高,可能出現暫時性蛋白尿。高血壓控制不好、血糖偏高、尿路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或腎盂腎炎,或服用某些藥物,也可能有尿蛋白的情形。若蛋白尿是因腎臟病造成腎絲球或腎小管發生不可逆的破壞時,就會發生持續性的蛋白尿。嚴重且持續性的蛋白尿會增加腎功能惡化的危險性。
尿液留置5-10分鐘 泡泡漸消失大多沒問題
腎絲球疾病是最常見的病理性蛋白尿原因,可以是腎臟本身引起的(稱為原發性腎絲球腎炎),或身體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稱為繼發性腎絲球腎炎),例如狼瘡性腎病變、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腎病變等。
一般檢查通常會透過尿液置入尿蛋白試紙進行檢驗,若試紙檢驗出現異常時,則再進一步使用尿蛋白的定量分析,以其判別蛋白尿的嚴重程度,或是否為病理性蛋白尿。
若蛋白尿是因其他疾病引起,應積極完成治療,便可能改善。如平常血壓就偏高,必須嚴格地控制血壓。糖尿病病人如合併嚴重蛋白尿,需使用血管張力素轉化阻斷劑和血管張力素受器的阻斷劑,可減緩腎功能惡化並減少蛋白尿。
「蛋白尿」造成泡泡尿 不易消散也較綿密
因蛋白尿併發高血脂症,也必須以降血脂藥物治療。面對病理性蛋白尿的治療,取決於正確的診斷,不同疾病其治療方式也不相同。像兒童腎病症候群因多數原因是微小病變腎絲球病變,可先以類固醇治療,若治療失敗才考慮腎臟切片。成人的腎病症候群,多數會伴隨腎功能惡化,切片檢查是確定病因與治療最好的方式。部分的腎絲球病變,則是需以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治療。
台灣是全世界腎病發生率與盛行率高的國家,應多用心關照腎臟健康。每位病人蛋白尿的原因與臨床上的意義都不相同,如有泡泡尿,建議做尿液檢查分析成分,當懷疑有蛋白尿時,應尋求腎臟科專科醫師安排完善檢查。
(作者為員林基督教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