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喘了3年才就醫 揪心臟病宿疾作祟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
56歲的王女士是先天性心臟病患者,7歲時曾接受心內膜墊缺損(ECD)手術,但仍有殘存的二尖瓣膜逆流,因為疾病的關係,身材十分瘦小,多年來除了不能激烈活動外,其他生活都正常,不過3年前開始出現易喘、身體水腫等狀,就醫檢查後發現有心臟衰竭所導致的肺積水及肺動脈高壓等問題,經馬偕醫院團隊妙手,王女士已回復正常生活。
先天性心臟病 7歲就手術治療
很多有先天性心臟疾病的患者會在小時候就接受手術,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資深主治醫師陳銘仁表示,先天性的心臟病人長大後,建議仍要仔細追蹤和評估,尤其部分患者會有殘存病灶,例如心房或心室中膈缺損、瓣膜狹窄或逆流、左、右心室出口阻塞、主動脈或肺動脈狹窄、心律不整、肺動脈高壓等,長期會逐漸對身體造成傷害,導致發紺、水腫、心衰竭等等症狀。
王女士因為走一點路就氣喘吁吁,赴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吳懿哲門診就醫,經馬偕團隊診斷,發現殘存心房中膈缺損、心室中膈缺損、二尖瓣及三尖瓣逆流等問題,且已產生二尖瓣膜硬化,主動脈下方的左心室出口阻塞,引起肺水腫,肺動脈高壓,合併下肢水腫、腹水及腸胃道出血等心衰竭症狀,判斷必須盡速開刀。
經馬偕醫院心臟外科教授張重義主刀,王女士置換心臟二尖瓣瓣膜,切除造成左心室阻塞之纖維化心肌,修補三尖瓣及殘存的心房中膈及心室中膈缺損,經治療後恢復良好,並改善原本容易氣喘導致行動受限的生活。
長大仍需定期追蹤 制定專屬對策
馬偕醫院表示,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患者,即使小時候已經接受手術,還是要定期追蹤。
該院由成人心臟科、心臟外科與兒童心臟科組成跨科別的合作團隊,陪伴先天性心臟病患者長大,讓患者可透過特定檢查與評估,制定專屬其個人化醫療對策。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