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虐童案引「替代性創傷」諮商師談自我守護3法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期不少社會大案,衝擊人心甚鉅。震驚全國的「剴剴案」近日引發民眾上街陳情,疾呼幼童保護之重要;另方面同為兒少相關,「黃子佼案」引發兒少性剝削的討論與防範,不少人譴責加害者同時,對於受害者的遭遇相當同情。然長時間觀看YouTube名人的討論,社群媒體的討論或網路新聞推播,甚至只是瞥見電視新聞的一句話,都讓人身心備受煎熬,混亂不已。
諮商心理師林之珮在粉專「象家園心理諮商所」談到,近期遇到不少個案都是看到近期的新聞時事,感到情緒激動。「我知道,這份憤怒,這份撕心的疼痛,不只是情緒,那是他們心中的愛。所以他們無法對這些新聞視而不見。」他認為受到這些新聞困擾者,內心深處,有一個信念說:「世界不能是這樣的,孩子不能被這樣對待,不應該沒有人負責,不可以這樣算了。」
他們的內在經歷了什麼?林之珮認為有這些狀況:
●替代性創傷:當我們持續關注、投入某些角度,即使沒有直接經歷,也可能產生類似於創傷受害者的情緒經驗。我們可能會感到憤怒、悲傷、無力,並且循環在這些感受中。
●創傷觸發:如果新聞中的事件與我們過去的傷痛經歷有相似之處,可能會觸發感同身受的情緒與身體反應。例如,曾在童年經歷虐待的人,看到兒童受害的新聞時,整個身心狀態,可能彷彿進入當年的時空。
●資訊過載:這類新聞通常伴隨著大量的追加報導、網路論述、留言。我們的不敢相信與無法接受,會讓我們不斷追蹤資訊,想要釐清事情的真相,卻發現自己逐漸被資訊淹沒。大腦長時間處於高壓狀態,可能導致焦慮、憂鬱、失眠,甚至讓我們與自己的生活脫節,感覺整個人漂浮著,無法穩穩地站在當下。
林之珮提醒:「我們需要了解,我們的心能夠承載多少?如何在關懷社會的同時,自我守護?」林之珮提出下列建議。
●將關懷化為行動:憤怒可以成為燃料,但如果只是燃燒自己,只會留下疲憊與無力。願意的話,對相關單位表達支持、捐款,或者清楚坦誠地發表自己的立場,都能讓這份關懷有安全的出口。
●設定資訊攝取的界線:我們無法承受無限的資訊量。當我們做出行動後,就允許自己只接收「限量」的新聞,留出消化與沉澱的空間。在足夠的空間裡,你才會知道這件事跟你內心的「傷口」,或「正義感」有怎樣的連結,才能好好的問自己:什麼是我需要的?什麼是這個社會需要的?
●照顧身體,穩住日常:要讓大腦停下來不容易,最簡單的方法是接觸大自然、運動、穩定作息,身體有力量,內心才有足夠的空間承載這些感受,而不是被淹沒。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若懷疑孩童遭受身體虐待、精神虐待或是性侵害、性騷擾,請撥打113專線,透過專業社工員接線服務,將可盡快救援在生命危機中的兒童。☆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