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寧選成長課程卻不願諮商? 心理師列實務困境
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日YouTuber錫蘭發布「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影片引起各界關注,明明台灣的有心理諮商資源,卻仍有不少人寧願「上課」也不願「諮商」,諮商心理師李家雯分享有網友說「因朋友試過導致難以信賴個別諮商,覺得慢又沒效果」。如果只試過「1、2」位與自己不合的心理師,就說「諮商慢又沒效」,真的可惜。
李家雯在臉書專頁「海蒂的療癒3次方 Heidi's Therapy³」發文指出,無論是心理諮商或治療,都非「一招半式闖天下」。太快進入工作階段被個案嫌「沒同理心」;慢慢建立關係又說「只有聊天沒有幫忙」。提供分析與看法被認為「過度指導忽略自主性」;使用提問引導被說「諮商還不是要靠我自己想」。聚焦短期被駁「長遠看來沒變好」;挖掘深度議題又被說「太慢想要立刻見效」等,實務上心理師即便成為千手觀音,也沒法滿足每個人的需求。
李家雯表示,諮商是一個「合作的動力關係」,雙方的一切狀態都在改變中磨合,心理師當然要有專業去跟隨、探詢、回應個案的狀態,但個案也要有意願去表達、接受適度的調整。傳統上「以上對下」直接命令式或引導式的醫病關係,在多數現代的晤談室內,是不適用的(少數學派除外)。
李家雯強調,你以為諮商只是在「聊天」,其實跟「一般朋友的聊天」還是不一樣,個案要願意表達,願意信賴,願意等待,才有機會出現不同、帶來改變。
心理師盧美妏也提到,「以學習取代治療」是心理、身心靈圈子的常見現象,上課有量化效率,不像諮商沒有明確進程和時間表,但人的心智與情感極其複雜,怎麼可能期待像機器一樣,能夠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精準調校?在有諮商的情況下,上課可以增加治療效率;若單純期待用上課療癒身心,容易治標不治本。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