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總是擔憂事情做不完、做不好? 專家籲試試「心理健康ABC」

2023/02/08 19:07

丹麥研究顯示,「相信可以做得到」可以促進心理健康,更具執行力;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freepik網站)

丹麥研究顯示,「相信可以做得到」可以促進心理健康,更具執行力;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freepik網站)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您是否總是擔憂事情做不完?做不好?無論自己或是公司訂的新年目標不知該如何達成?或是害怕做不到?專家指出,最新一項研究指出,不論你有沒有採取行動,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就能改善及促進心理健康,並建議採取心理健康ABC原則,也就是Act(行動)、Belong(歸屬感)和Commit(承諾)維持心理健康。

董氏基金會指出, 丹麥公共心理健康促進計劃(ABCs of Mental Health)以3,015名丹麥成人為研究對象。所有參與者必須填寫一項有關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如:是否相信自己可以做一些事情來保持心理健康、過去兩週內是否做過一些事情支持自己的心理健康等),並使用愛丁堡心理健康量表(Short Warwick-Edinburgh)評估參與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丹麥研究 「相信可以做得到」很重要

結果發現,與其他參與者相較,那些採取行動改善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單單是相信他們可以做一些事情來保持心理健康,就比那些沒有這種信念的人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堅持信念者 主動執行力強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說明,能堅持信念的人通常有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及較高的內在動機,這兩項都促使這類型的人能更加堅持自己的信念與更主動執行。

胡延薇也提到,從日常做一些閱讀、散步等方式來維持身體及心理健康,長期累積後會產生更多正向的回饋,促使我們維持這樣正向的循環。尤其疫情期間若培養了良好、健康的興趣(規律運動、烹飪、種植),或學習到如何自我照顧,都應該延續這些興趣,有助於保持心理健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上述的研究結果符合心理學「幸福控制軌跡」的概念,有這個概念的人相信他們可以透過態度跟行為控制他們的幸福,也潛意識的影響一個人的觀點、生活方式或因應機制。

Act-Belong-Commit 有助心理健康

葉雅馨表示,若想維持心理健康,可依循心理健康ABC(Act-Belong-Commit)。

●Act(行動):保持身體、心理的活躍,如:散布、閱讀。

●Beling(歸屬感):保持密切的社會連結,花時間與他人相處可增強聯繫感與認同感,如:參加聚會、社團。

●Conmmit(承諾):設定生活目標和挑戰,參與提供生活意義和目的的活動,如:投身志業、擔任志工,皆是良好心理健康的基礎。

葉雅馨表示,跨出舒適圈的第一步總是最困難,鼓勵大家以輕鬆的態度享受改變,同時建立自己的心理健康。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