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健康網》情緒常過度高昂或低落 小心躁鬱症纏身

2022/10/27 21:57

躁症發作時,會有過度興奮愉悅、睡眠需求減少、異常自信、精力旺盛、過度慷慨、亂花錢等表現: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freepik網站)

躁症發作時,會有過度興奮愉悅、睡眠需求減少、異常自信、精力旺盛、過度慷慨、亂花錢等表現: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freepik網站)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您的周遭是否有人常會為情緒失調所苦?醫師指出,躁鬱症會有週期性的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在台灣的盛行率為0.3-0.5%,平均發病年齡為20-30歲,若不治療,躁症發作恐會過度慷慨、亂花錢、亂投資,鬱症發作恐有輕生意念,不得輕忽。

躁鬱症易與憂鬱症混淆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指出,躁鬱症全名為雙向情感障礙症,或稱雙極性疾患症(Bipolar disorder),推估台灣患者人數逾6萬9,594人。很多人常把躁鬱症和憂鬱症混淆,而躁鬱症的特點是,躁症發作時,會有過度興奮愉悅、睡眠需求減少、異常自信、精力旺盛、過度慷慨、亂花錢等;鬱症發作時,則會有情緒低落、失眠早醒、動作及反應遲鈍、有輕生意念等。值得一提的是,躁鬱症不一定會憂鬱,卻一定有輕躁或躁症的症狀發作。

3大發病高峰:17歲、26歲、42歲

蔡長哲指出,躁鬱症發病平均年齡為20-30歲,國外一項研究分析1萬3626名躁鬱症患者發現,躁鬱症的發病年齡有三大高峰,分別落在17歲、26歲及42歲,而早於21歲發病的患者有著更高比例,會有物質濫用、酒精濫用、企圖自殺及雙向情感障礙快速循環的狀況,因此提早讓青少年提高對躁鬱症狀的察覺相當重要。

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竹東院區精神醫學部醫師林建亨指出,躁鬱症是情緒波動劇烈且容易復發的慢性疾病,病人的情緒會在躁期與鬱期反覆迴蕩,因此需要透過藥物治療以讓情緒維持穩定。

治療藥物分兩類

●抗癲癇藥物:透過阻斷神經傳導物質穩定神經

●抗精神病藥物:阻斷多巴胺相關作用來穩定神經,同時可抑制幻想、幻覺。

林建亨說,躁鬱症者在接受藥物治療的過程中,常面臨許多困難,例如部分藥物會帶來體重增加的困擾,或患者自覺症狀改善,因此自行停藥,卻導致病情再度復發,離重返原來的生活又倒退一步,因而降低患者持續接受治療的意願。

林建亨強調,持續治療相當重要,每次的復發都會對患者社交功能帶來不少影響,隨著復發次數越來越高,不只症狀緩解會更加困難,恢復社交功能的患者人數比率也越來越少。

給藥方式分兩種

●口服劑型:抗癲癇藥物及抗精神病藥物皆有口服劑型,給藥頻率為1天1次,患者必須持續天天服用來維持血中濃度,才能讓藥物持續發揮作用。

●長效針劑:只有抗精神病藥物,給藥間隔拉長,例如新一代長效針劑,最長能採每月一次的注射方式,讓藥物在體內緩慢釋放,對於容易漏藥的患者而言,是較能穩定維持藥物濃度的治療選項,對於病情穩定的患者而言,持續接受長效針劑注射可預防病情復發。

林建亨提醒,患者在治療躁鬱症的過程中,可以評估,自己的訴求是什麼?希望減少病情發作?儘快穩定回到生活崗位?減少復發次數?無論如何,都建議與醫師討論,調整服藥的劑量或給藥的方式,才能減少因副作用或其他因素導致治療停滯不前,穩定治療。

蔡長哲(中)和林建亨(右)兩位醫師均強調,躁鬱症並不可怕,希望社會各界能給患者多一些友善包容。(台灣精神醫學會提供)

蔡長哲(中)和林建亨(右)兩位醫師均強調,躁鬱症並不可怕,希望社會各界能給患者多一些友善包容。(台灣精神醫學會提供)

為推廣青少年間的躁鬱症認知,台灣精神醫學會發起《跟著小安交換去》躁鬱症全台校園巡迴講座,預計與北中南東大學院校合辦6場巡迴講座,首場講座將在11月28日於國立成功大學舉辦。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