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藥食同源非人人適用 中醫:5類人進補要留意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秋冬氣溫變化大,容易導致呼吸系統疾病顯現,因此有些人會買中藥材燉煮養生。對此,中醫師提醒,藥食同源調養身體雖為中醫強項,但進補卻並非人人適合,像是孩童、孕婦、慢性病患者、感冒或女性生理期時,不宜隨意進補,否則容易適得其反。
昌盛堂中醫診所中醫師褚衍強透過臉書粉專「中醫安心講堂 褚衍強中醫師」發文指出,以秋冬經絡養生來討論,中醫五行認為秋方位屬西方,五行屬金,與五臟中的肺臟相對應。秋天萬物由鼎盛走向衰敗,花木凋零、萬物蕭條,若是肺氣虛的民眾,在面對秋天氣候變化時,呼吸系統疾病會顯現明顯。而這一類肺氣虛的患者往往氣息較弱,說話語音低微,容易有喘不過氣、咳嗽、痰多等症狀。
褚衍強表示,在穴位的選擇上,可嘗試以太淵、列缺、合谷、曲池這幾個穴位,透過徒手按壓穴位達到酸感即可,切勿為增加療效而按壓至疼痛。穴位按摩方式,每按壓5秒可放鬆2秒,連續反覆操作約10至15分鐘,1天可嘗試反覆操作3至4次。至於養生茶飲的選擇,會建議採用百合、款冬花、黨參、白朮、麥門冬等藥物,作為潤肺化痰之用。
褚衍強說,另一方面,當日照時間漸短;黑夜時間變長,氣溫開始轉涼時,也容易引起憂鬱、孤獨、冷漠之感,進而產生抑鬱情緒,這也是在秋天很常見的1種症狀。故在經絡養生方面,可按摩神門、內關、勞宮、百會、太衝、期門等穴位,改善抑鬱的狀況。另外也可經常使用甘草、大棗、浮小麥、薄荷、白芍、柴胡等藥物少許,浸泡於1杯500c.c.左右的熱水中反覆沖泡,2至3天飲用1次,達到緩和情緒的療效。
褚衍強強調,秋天之後即會轉為寒冬,身體需補充足夠的陽氣來防禦外寒,要避寒、溫暖身體,就不能讓皮膚受到寒邪之風,不然陽氣就容易被奪去,進而在冬天容易手腳冰冷,末梢循環變差。所以在秋天後期轉冬天時,可以將保養重點由肺臟轉至腎臟。除注意保暖,避免受到寒邪侵襲,也可以配合適度食補,如牛肉、羊肉、藥燉排骨、十全大補湯等以溫虛補中、壯陽益氣。
褚衍強提醒,藥食同源調養身體雖為中醫強項,但進補卻並非人人適合。像是孩童、孕婦、慢性病患者、感冒或女性生理期時,不宜隨意進補,否則容易適得其反。體質虛寒宜溫補,性平則平補;燥熱則清補。
褚衍強表示,比如偏寒者往往會怕寒喜溫、四肢末梢冰冷,就可透過上述溫補的方式改善體質;偏熱者往往有口乾、口苦、口臭、大便硬等症狀,若不辨寒熱妄自進補,很容易就「火上澆油」,使得不舒服的症狀加劇。除一般較平補的藥膳適合一般大眾食用以外,若進補之後出現身體不舒服的症狀,一定要請求專業中醫提供協助。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