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大腸直腸癌早期無症狀 國健署:50歲以上至少2年1篩

2022/08/20 19:07

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以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治療,尤其50-74歲民眾每2年至少應有1次糞便潛血檢驗;圖為情境照。(圖取自Shutterstoc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日前因直腸癌病情惡化入院,過去她曾表示罹癌真正原因是基因問題,她的大腸罹癌指數高出常人5.56倍。國健署也提醒,雖然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能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治療,尤其是50-74歲民眾每2年至少應有1次糞便潛血檢驗(FIT),而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

國健署表示,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大腸直腸癌常見症狀

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指出,大腸直腸癌一如其他疾病,出現的症狀並非一成不變,有時很難與其他疾病區分。但任何人有下面這些症狀,就應懷疑有了下腸胃道的病灶,應該找醫師檢查,確定病因,尤其是屬於高危險群的人,更須注意。

●排便習慣改變:例如突然發生慢性腹瀉、便秘。這常是腸道的腫瘤引起狹窄,或有不正常的分泌物。

●糞便形狀改變:當糞便漸漸變細,常是腸道發生了狹窄,有了病變,雖然也有可能是其他病因例如腸道結核、慢性大腸炎等疾病導致的狹窄,但大多數還是因為腸道內有了不正常的組織。

●排泄黏液:腹瀉、腸炎時常也會產生一些黏液,而在腸癌、息肉也會發生。

●便血或糞便帶血。

●裹急後重:這是指常有便意,肛門裡老是有東西的感覺,常要上廁所,又解不出來,常是直腸癌的症狀之一。

●腹痛

●貧血:臨床上許多大腸癌的初始症狀就是貧血,尤其是在右側大腸病灶。由於瘤慢性出血,量較少,糞便顏色改變不多,不易以肉眼從糞便發現出血,常須靠潛血反應檢查。若再加上營養不良,貧血就會更明顯。但是因為症狀是漸進的,當出現症狀時,貧血都有相當程度了。

●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大腸直腸癌在早期體重減輕情形,一般說來並不明顯,但可因腫瘤阻塞、腹痛,導致營養攝取不良,或腫瘤轉移而引起,使體重逐漸下降。

●腹部腫瘤:少數的大腸直腸癌以腹部腫瘤表現,有些是腫瘤本身太大,或轉移至其他臟器的表現,有些是因腸阻塞,大便堆積於腸內,腹部可觸診到腫瘤狀的病灶。

●轉移至其他器官:少數病人在發現有腫瘤時已是末期病患,因為一些臟器轉移症狀來就診方診斷出來,例如轉移至肝臟引起黃疸、轉移至肺部引起呼吸困難、轉移至骨頭而導致疼痛。

大腸直腸癌相關檢查

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為了能清楚了解大腸直腸癌的病理型態、侵犯範圍、如何治療、追蹤,以及疾病的預後為何等狀況,需要完整的診斷包括病理報告、影像學檢查來確診,常見檢查如下:

●肛門指診:如果腫瘤位置距離肛門口較近,中低位直腸腫瘤可以藉由標準的肛門指診過程中發現。

●糞便潛血檢查:所謂潛血就是肉眼觀察不到血液,但經由檢查可發現血液的存在。一般說來正常糞便裡的血液是微乎其微,不靠特別檢驗是無法發現的。所以糞便裡若出現了可藉一般方式可查驗的血液,代表消化道有某部份出了問題。

●癌胚胎抗原(GEA):要特別指出的是腫瘤指標-CEA(癌胚胎抗原)並不能用來做有無大腸直腸癌的篩檢或診斷唯一根據,但是可以用來作為疾病治療、預後、復發的評估參考依據。

●乙狀結腸鏡檢查:可以直接看到病灶,更可直接針對病變處做切片送檢。和大腸鏡的差別在於,乙狀結腸鏡最遠只能做到脾區部或遠端橫結腸,對於右側結腸則無法檢查到。

●大腸鏡檢查:這是最直接完整的檢查方式,將內視鏡從肛門進入直腸,經由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盲腸及小腸開口處,將整個大腸仔細檢查,可以直接看到腸道病變處,更可直接針對病灶做切片、定位,甚至完整切除。

●雙重對比鋇劑灌腸攝影:可以觀察到大腸粘膜的變化,也可以偵測大型的瘜肉狀病灶及炎性大腸症的變化。檢查時先灌入鋇劑懸浮液,再灌入空氣,接著拍攝局部及全大腸影像,此檢查可以輔助乙狀結腸鏡檢查。

●其他檢查:腹部超音波、腹部和骨盆腔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造影)、全身正子掃描等影像檢查也可以發現一部分的大腸直腸病變,但仍需靠大腸鏡檢查來確定診斷,這些影像檢查大部份是用來觀察肺、肝或腹腔其他器官有沒有轉移的現象。

●基因檢測:隨著個人化基因檢測的快速進展,若能於治療前取得病患癌細胞特有的「生物標記」基因資訊,將可協助醫師選擇最適當的標靶用藥,把握寶貴的黃金治療時間,避免使用無效的治療方式,大幅提升治療效果,且能提供未來換藥需求的完整資訊,甚至可作為預後復發風險的參考。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