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憲義叛逃》台灣核彈 當年只剩一步之遙
叛逃到美國的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中研院學者陳儀深提供)
〔記者羅添斌、編譯陳成良/台北報導〕前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接受學者口述歷史訪談,讓沉寂多時的台灣核武議題再次浮上檯面,一位熟悉台灣軍武發展的退休官員說,台灣過去距離擁有真正的核子武器,其實只剩一步之遙,我國現在仍具有相關實力,「但不再製造,也不會再擁有。」
國際認為 台仍藏有核武藍圖、數據
對於台灣核武能力評估,國際間也普遍認為台灣有相當的潛力,前美國國務院官員、知名中國問題專家譚慎格(John Tkacik)就曾撰文指出,台灣仍藏有啟動核武計畫所需的全部藍圖及數據。國際軍武專家甚至曾向聯合國原子能總署(IAEA)建議,台灣和巴西、哈薩克等國未來都有能力發展並擁有核武,IAEA應加強對台灣民生用核能工業的監控,阻止台灣秘密發展核武。
前述退休官員指出,台灣發展核武的起因,在於中國在一九六四年試爆原子彈成功,讓蔣介石深受震驚及威脅,因此引進以色列經驗及技術,在台灣成立中科院。而中科院所屬的各個研究單位,都是為了要配合發展核武而成立,一九六六年中國又成功試爆核彈,更讓政府堅定發展核武的決心。
這位離開中科院多年的高階退休官員說,七○年代,我國的國際環境接連遭遇被迫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等重大挫敗,加上中國核彈技術日漸成熟,中華民國台灣實際上是處於一個風雨飄搖的環境中,「台灣發展核武,絕非要擁核自重,而是希望擁核自保」,才會在美國的嚴密監控下仍執意要發展核武。
退休官員表示,在張憲義事件爆發前,我國其實距離擁有真正的核彈只有一步之遙,「電腦模擬數據都已完成,能攜帶彈頭的長程投射載具雖然不夠穩定,但也有了,只差沒有做核試爆…。」
他透露,政府當時有許多的備案,最優先的是以其他國家名義在海外進行試爆,但也有在台灣較遠的離島進行最低當量試爆的可行性評估。
對於曾有中科院退伍人員出書,提及中科院當年曾在桃園大漢溪畔設立一處地面固定式的測爆設施,並指一旦引爆,可能苗栗以北地區將全數化為灰燼,這位官員不予置評,僅稱「沒有人會在自己的土地上搞這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