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及西部斷層等 50年內恐有烈震
科技部估算台灣未來50年不同地區發生強烈地震機率。(圖:科技部提供)
竹苗、中彰、雲嘉南、恆春半島等 都有可能
〔記者鍾麗華、蕭婷方/綜合報導〕二○六地震即將滿一個月,科技部昨在行政院會報告「我國地震防災科技之研發與落實」,提出「台灣地震模型」,推估未來五十年發生震度高達七級以上「烈震」的機率,其中竹苗、台中、彰化、雲嘉南、花東、恆春半島等地都有可能發生。
台北若發生7.1地震 大同、萬華、中正等最慘
科技部也委託國家地震中心及中央大學等模擬台北市遭受強震狀況,情境設定以山腳斷層全段錯動,且地震規模七.一、震源深度十公里時,結合Google Earth可具體呈現老舊建物損害高風險位置,結果顯示,台北市大同、萬華、中正、中山等區老舊建物損壞最嚴重,約損毀二十六到五十棟,甚至達百棟。北市都發局回應指出,針對廿年以上的老屋以往都有老屋健康檢查,營建署也正規劃新的相關規範,未來會配合中央辦理。
科技部的「台灣地震模型」去年底出爐,當中正好涵蓋台南,而後二○六地震發生,造成台南重大災情,使得此一模型受到重視。
科技部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發展司長陳于高解釋指出,「台灣地震模型」是根據目前已知的三十三條斷層以及過去發生地震所模擬出來的資料,其他地區不見得不會有烈震發生,因為還有未知的盲斷層,像上月發生的二○六地震,就與盲斷層有關。
科技部次長錢宗良在行政院會後記者會也說,台灣西部有許多斷層,相對震災會比較嚴重,未來五十年內,花東發生烈震機率也較高,科技部會以大數據概念,不斷更新地震災害預測資料,做機率潛勢分析。
錢宗良強調,現有科技仍無法精準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與地點,只能以現有資料推估,這些推估僅供參考,不能當作房地產參考指標。所謂未來五十年的科學模擬研究,民眾可能一輩子都碰不到,不必太擔心。
搭配耐震防護做好防災準備 台灣仍宜居住
陳于高表示,烈震機率推估包括最大震幅、高頻率和低頻率地震危害機率三種,不同領域的民眾各有不同關切,例如公寓大廈需注意高頻烈震、科技廠商則關注低頻烈震發生機率。民眾無須過度憂慮烈震機率推估結果,只要搭配耐震防護,做好防災準備,台灣各地仍非常適合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