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淤土方無處可去 桃園市考慮填河灘
石門水庫抽泥船透過水管將淤泥送至沉澱池。(記者林子翔攝)
記者林子翔、蔡穎/專題報導
大家都要求石門水庫利用旱季全力清淤,但是清出來的淤泥要擺放那裡呢?
水利署北水局每年以「抽泥」方式清出約四十萬立方公尺淤泥,需先經沉澱池乾燥,才能轉送台北港填海造陸,最近更已爆量,一年內將滿池。
石門水庫目前清淤方式,除水力排砂,還有「陸挖」及「抽泥」兩種。陸挖是在水庫上游攔砂壩開挖,由於土石顆粒粗,屬於有價料,每年約清四十萬立方公尺,委託民間處理,平衡收支。
「抽泥」則靠抽泥船,在由管線送到水庫外溪洲大橋旁的沉澱池,每年約清理卅五至四十萬立方公尺,但這類淤泥顆粒細,不受市場青睞;北水局副局長王國樑指出,清理一立方公尺淤積物就要六百元,每年大約要花二億四千萬元來清淤。
王國樑指出,淤泥在沉澱池乾燥後,以往都送至台北港填海造陸,但今年港口一期工程結束,淤泥只能暫時堆積在水庫內的十三座沉澱池,等到明年下半年二期動工才能再運送。
王國樑說,水庫沉澱池共三八○萬立方公尺容量,目前僅剩五十萬立方公尺,頂多再撐一年,屆時淤泥恐無處擺放,相當頭痛。他表示,在過渡期間,將把淤泥送往合法土資場處理,但費用要高一成,若加上已送往台北港的十萬立方公尺,今年僅可處理廿五萬立方公尺。
桃園市長鄭文燦提出對策:在符合環評前提下,將水庫淤泥作為河川堤防外高灘地地基填土,創造水庫與河川共生關係,但尚待行政院評估同意。
運送陸挖淤泥也會引發民怨,桃園每年七、八月是水蜜桃季,居民認為砂石車不但體積大,行駛又快速,對交通衝擊極大,去年就因翻車造成嚴重阻塞,且大溪、復興區每逢假日的觀光人潮就已阻塞交通,再加上砂石車頻繁進出,勢必更亂。鄭文燦則已指示不可在假日、夜間及旅遊旺季出車,降低衝擊。
但王國樑直言,水庫若要趁枯旱期加速清淤,砂石車一定會變多,只能持續與地方溝通。
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林長茂呼籲,淤泥可再利用製成植草磚、水泥原料和輕質骨材等建材,但市場對淤泥品質信心不夠,政府應出面檢驗並制訂標準,才有人肯用。
石門水庫抽泥船。(記者林子翔攝)
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清淤工程。(記者張嘉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