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醫驚人之語︰罹癌「最好死法」
〔編譯周虹汶、記者林惠琴/綜合報導〕英國一位權威醫師宣稱,罹癌者有充裕時間面對死亡及與人世告別,其實是「最佳死亡方式」,病患、家屬或醫師實無必要花費大把鈔票加以治療。
可充分道別、反省人生 建議別再研發療法
六十二歲的英國醫師理查.史密斯曾任聲譽卓越的《英國醫學期刊(BMJ)》編輯,他最近在該期刊的部落格中表示,罹癌者不但可充分道別和反省人生,還能留下最終訊息及最後一次拜訪想去之處,並把握機會享受喜愛的音樂與詩句,最後再根據自身信仰與心中的神重聚,因此癌症其實相對「可取」。
史密斯指出,人若死於意外事故,等於突然拋下親友獨自承擔人生;至於器官衰竭,會使人不斷進出醫院、飽受病痛折磨;失智症是史密斯口中「最糟糕」的死因,因為人會被「緩緩抹去」。史密斯認為,癌症最接近西班牙國寶級導演路易斯.布紐爾心中「慢慢死去」的專業構想;布紐爾於一九八三年死於胰臟癌,享壽八十三歲的他在死前宣稱「無懼於死」、只怕眼睛闔得「不明不白」,他當時說「我必須知道是誰的手指頭將閉上我的雙眼」。
史密斯坦承,以上述角度看待癌症似乎過於「浪漫」,但在愛及嗎啡、威士忌酒等麻醉劑的「加持」下並非不可行。他認為腫瘤科醫師試圖治療癌症,徒讓病患死得更為恐懼,建議英國醫界停止每年砸數十億英鎊研發新型癌症療法的雄心壯志。
慈善團體英國癌症研究協會(CRUK)首席臨床醫師彼得.強生於一日反駁史密斯的說法,他認為每年數十億英鎊「用得恰當」,因為癌症取人性命不分年齡,且對癌症研究得愈透澈,人類就能擁有更多選項。
馬偕醫師︰有的癌末很痛苦 不能過度美化
對於英國醫師認為「癌症是最好的死法」,台北馬偕安寧中心病房主任黃銘源則指出,或許只適用部分族群,確實有個案因當事人、家屬做好心理準備,因此在人生最後階段,病房仍不時傳來笑聲,氣氛平和,但不是所有痛苦都可以因此緩解,不能過度美化。因為有些癌症病患到了末期,嘗試許多方式仍止不住疼痛,非常辛苦。
黃銘源建議,病情嚴重的癌症末期患者或家屬,可以試著調整心態,不要將死亡視為很不好的事情,在人生最後一段路,比起生理層面的治療效果,如何控制患者症狀、提高心理舒適度,安心、平靜離開,可能相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