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量飆破表 雨水下水道「吞不下」
史上沒雨期間累積降雨量前10名測站
〔記者劉力仁、林嘉琪、曾韋禎/台北報導〕新北市、台北市及桃園縣都會地區昨天大淹水,水利署及學者都認為,短時間內降雨量遠超出雨水下水道負荷量是主因。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昨天全台各縣市淹水共四九一處,包括台北市一處、新北市一三五處、桃園縣二二一處、新竹縣九十四處、屏東二十九處、台南七處、高雄四處,北部淹水嚴重程度遠高於南部。
楊梅、平鎮時雨量均破紀錄
根據氣象局降雨紀錄,楊梅前天晚間十一時到凌晨零時,時雨量達到一二二.五毫米,刷新一九八七年設站以來紀錄;平鎮前天晚間十一時到凌晨零時,時雨量達到一一三.五毫米,刷新二○○七年設站以來紀錄。
新北從昨天凌晨二時至上午八時,土城、中和、三峽降雨都超過二八○毫米;北市降雨最密集的六個小時,也破二六○毫米。
水利署長楊偉甫表示,大台北地區多個區域短短六個小時就降下將近三○○毫米雨量,新北、桃園都有地區的時雨量衝破七、八十毫米。
中央大學環工所榮譽教授歐陽嶠暉指出,大台北地區雨水下水道設計為五年發生一次降雨強度頻率,標準為每小時七十八.八毫米雨量;桃園縣雨水下水道設計標準只能承受每小時約五十毫米雨量,可能降到每四年發生一次的降雨強度頻率,昨天的降雨可能是數十年發生一次的頻率。
氣候變遷 離群值仍難掌握
歐陽嶠暉表示,各縣市大都選擇三至五年發生一次的降雨強度規劃,主要是基於成本考量,一旦降雨太大,淹水難以避免。
長期研究台灣氣候變遷的師大地理系副教授洪致文認為,近十幾年來一再出現的豪大雨災難事件,在統計上往往被視為氣候變遷下,人們難以掌握的「離群值」。事實上,這些所謂的離群值的不斷出現,也曾於歷史上發生過。但水利單位的防洪設計,常只使用最近二、三十年之雨量記錄來計算,兩者有落差。
他分析發現,台灣在一九三○到六○年間是多雨期,一九六○到九○年間進入少雨期,一九九○年後又進入多雨期。許多在過去未被開發的滯洪用地、河川地,陸續被利用,讓它們在多雨期來臨時,必須重新面對大自然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