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名人輕生 易帶動自殺潮

2005/09/27 06:00

〔記者陳正王╱台北報導〕名人自殺後常引起社會自殺風潮,研究自殺議題多年的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鄭泰安昨天呼籲,媒體應該謹慎考量自殺事件的報導內容,避免自殺蔓延。

鄭泰安以日本歌手岡田有希子、港星張國榮及倪敏然三人為例,說明自殺的傳染性。

他說,岡田有希子是日本八○年代當紅的青少年偶像歌手,在一九八六年四月八日跳樓身亡,年僅二十歲。事發後媒體廣泛報導,但日本學者調查發現,日本當年的自殺人數突然大幅增加了四十%,而且增加的多屬二十歲以下的青少年,且同樣多以跳樓結束生命。

又如二○○三年四月一日自殺的港星張國榮,香港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調查發現,該年四月上半個月的自殺案件顯著增加,並以男性二十五至三十九歲者居多,增加的自殺個案和張國榮一樣也多採跳樓方式。而倪敏然今年五月自殺後,台灣地區的自殺率同樣顯著增加。

鄭泰安強調,媒體常常對自殺提出簡化、單一的解釋,甚至充斥迷信與八卦,但事實上自殺通常是許多因素之間複雜的交互影響導致,最後促成自殺的並非該自殺事件的唯一原因,大多數自殺者早有問題,但這些問題在媒體報導中常不受注意。

鄭泰安也警告,媒體切莫對自殺行為或自殺者予以同情、肯定或頌揚,更不可以描寫成「悲劇英雄」或「殉道者」的形象,以免對於易受感染的人,形成「社會肯定自殺行為」的暗示。


燒炭成風 媒體推波助瀾

記者王瑞德╱新聞分析

燒炭自殺過去幾乎是香港、澳門的特產,台灣地區甚少出現,但因部分媒體過度詳細報導燒炭自殺的手法,近幾年內已奪走了台灣地區數十條人命,幾乎成為自殺的主要手法之一。

人前顯貴、人後受罪的藝人,螢幕前看似光鮮亮麗,事實上背負一般人難以想像的莫大壓力,從早期「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女主角樂蒂、美豔女星于楓、三級片豔星陳寶蓮、「英雄本色」天王級明星張國榮,一直到被稱為台灣喜劇泰斗的倪敏然,最後都因承受不了壓力選擇自殺。

至於著名的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老人與海」作者海明威、「哭泣的駱駝」作者三毛,雖是成名作家,最後也自殺身亡。

而醫護人員因工作量繁重,尤其是從事心理治療或接觸精神病患的醫師,因長期接受負面影響,在醫人之餘,更需設法解決負面能量的壓力,否則自己也會在無形中成為憂鬱症患者而不自知。

可怕的是,由於醫護人員具有他人沒有的專業知識和取得管制性藥物的機會,往往會採取過度激烈的方式自殘,不是採取恐怖的放血方式,就是注射毒物自殺,自己的專業,反而成為催命的魔咒。

十一年前,由日本作家鶴見濟所寫的「完全自殺手冊」,內容詳細敘述各種自殺手法,結果造成全亞洲自殺率大增,最後被台灣列為禁書,目前僅能在網路發現,而台灣媒體在報導名人自殺新聞時的過度渲染,往往造成同期自殺率大增,從張國榮、倪敏然自殺後的情形可見一斑。

曾有民間社團希望台灣媒體連署,不要報導自殺新聞,事實上報導自殺新聞並沒有錯,也無須「閉上眼睛就以為看不到」,重點在報導時應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呼籲親友多關懷憂鬱症患者、減少自殺事件發生,才是媒體天職。


如何幫助憂鬱症患者

▇ 有沒有這樣的朋友?

一、對各樣事情失去興趣,整天打不起勁

二、長期拒絕一般社交生活邀約,從朋友群中消失

三、中斷各種常態性的活動

四、突然冒出各種深奧、富哲理又偏向負面的話語

▇ 旁邊的人怎麼做?

一、帶他離開原來情境,前往就醫

二、儘量給予支持,讓他隨時有求助資源

(資料來源:精神科醫師陳明哲,記者陳正王整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焦點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