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政治蛋塔
政治人物只有蛋塔的價值,尚屬事小,台灣難道只有蛋塔可以選?才是事關重大。圖為選民投票情形。(資料照)
記者鄒景雯/特稿
一九九八年前後,也就是九○年代末期,有一款甜點曾經在台灣瞬間爆紅,就是葡式蛋塔,它的表層,刻意以烤成略黑的焦糖裹覆,有別於傳統蛋塔的風味,因此瘋迷全台,記得當時的專賣店一家一家開,每家都大排長龍,如果沒吃過,或沒去參與耗時等候的行列,在人際同儕間的交談指數肯定立刻遜掉;若稍有異議,絕對被打為酸葡萄心理,說什麼理由往往都起不了太大共鳴。
受到這種一窩蜂效應的鼓勵,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當時在台灣據稱一天可以吃掉六萬個葡式蛋塔,好似比正常三餐還儀式慎重。但是好景不常,台灣人的味蕾普遍三分鐘熱度,不出三個月,蛋塔店逐漸開始門可羅雀,最後只好一家一家關店大吉,再也沒有人聞問這濃厚的奶香怎麼就此絕跡,當初的街頭轟動又到底合不合理?
蛋塔之後,台灣出過好幾波極其類似的消費行為,儼然成為模式,不只是食品,跨業別亦然。這種來得快、去得也快的產品週期,反映了我們的市場特性,包括消費者集體的喜新、盲從、短線心理,其實若稱之為民族性,恐怕也相去不遠。
這樣的群體性格,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反映了活潑、多樣、快速的條件,這在許多產業、創作上,可以看到優勢;然同時也帶來選擇與判斷上的嚴峻考驗,若在發展的歷程,屢屢出現岔路、有待斟酌共商時,由於底氣不夠沉澱,一旦稍有失誤,危機就會不斷浮現。
幾乎就在蛋塔流行的同個時間,台灣政治上也同步反映或感染了相同的選民偏好,政治人物為了在政治市場上爭取民意青睞,紛紛琢磨如何吸引更大的買單。於是內褲外穿的裝扮,套在了陳水扁身上;當超人不夠看時,馬英九褪下長褲,改露大腿登場,不也殺死無數師奶;換句話說,今天我們如果看到網路時代,造就到處可見的「政治蛋塔」,引發粉絲蜂擁,而且此起彼落,讓人目不暇給,實在不必大驚小怪,此等一時現象,不僅不始於現在,而且由過往的例證如今安在,更說明了大家一起付出的政治代價有多大。
講得再直白一點,當代進步的選民如果怨嘆台灣的政治現狀不令人滿意,應該不難發現這一路走來,都是我們集體選擇的結果;如此難堪的「共業」,而且不分顏色,黨內黨外差不多,幾乎全都有份。甚至,新興的選民沒能倖免,繼續投入一場又一場的盲目起鬨之中,讓一個蛋塔,壓過另一個蛋塔,政治人物只有蛋塔的價值,尚屬事小,台灣難道只有蛋塔可以選?才是事關重大。更麻煩的是,台灣人僅有追逐蛋塔的眼界與品味?這點,我們絕對不能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