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反對與通敵
圖為國民黨中央助選團。(資料照)
記者鄒景雯/特稿
台灣的反對黨一向很難為。於今,格外難為。
為什麼?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時代,反對可能被抓去關,甚至無「黨」可言。解嚴之後,至今歷經三度政黨輪替,兩黨互為激烈的奪權競爭,大家都當過反對黨,絕大多數時刻,雙方脫離不了「為反對而反對」的格局,基本上與民主素質有關,可以等待時間逐漸養成,但是從來沒有像這個時刻的反對黨,經常需要特別的小心翼翼,才能避免誤觸只有一線之隔的「反對」與「通敵」分界,前者有利制衡,可以壯大民主;後者摧毀國家,等於自我消滅。
台灣的情況非常特殊,以美國為例,從投入的金錢與人力論,共和與民主兩黨爭取選票與席次的對壘程度,根本不是國內兩黨可以比擬的,儘管是血淋淋的零和遊戲,但是這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並沒有國家認同問題,因此在涉外事務上,容或有不同意見,例如中東政策,程度之別,例如南海作為,或者戰略計算差異,例如中國問題,然基本上彼此捍衛美國國家利益的出發點是毫無二致的。
今年美中貿易戰開打,經過極短暫的論辯,兩黨趨同的現象更加明顯,中國的知美派打過幾次交道,很快就察覺柯林頓時代的「美好」已經過去,當前美國主流菁英的共識,正是要把握關鍵時間,把中國給壓制下去。這個無法再拉一黨打一黨的覺悟,讓中國面子歸面子,眼前固然無法示弱,但是心知肚明面對知識產權、強制技術轉移、補貼造成不公平競爭的指控,總有一天要拿出解決方案。
美國朝野政黨之間的對抗尺度,還需要多少年的積累才可能在台灣政壇出現?相信鮮少人有把握妄議,偏偏像台灣這樣外有強敵威脅的危機社會,最迫切需要建立共同體概念的對外原則,何以七十年在同一塊土地一起生活至今,仍然雞同鴨講?顯然是認同的雜音依舊喧囂,其中藉由區別你我,以各自動員選票的政黨,倘若在情急之下,把「內外有別」的界線給一起搞混了,甚至視內部競爭者為近敵,外部侵略者為遠敵,不惜結合遠敵對付近敵,那麼台灣距離是個像樣的國家,這個目標就會繼續拖延下去。
當今的反對黨國民黨已是二度在野,算是一個有經驗的反對黨,在處理反對與通敵之間的分際時,應該要加速進化才行,因為這次下野不比前一次,當年在國會還有多數優勢,現在已經一路潰散到退無可退,再也不能又鋌而走險,錯把民主國家的反對,搞成兩岸現實情況下的通敵,斷了二○二○的選民信任。
最近,從境外而來的假消息,擾亂民主生活的效應,日益猖獗,同樣是以執政黨為攻擊標的,一不小心,就會混為一談,甚至合流,成為幫凶;國民黨如果見獵心喜,一旦踩出了這條紅線,當真相被驗證時,境外勢力可以拍拍屁股,國民黨可無法隨時走人,豈不搭不成便車,還有高度風險淪為政治與司法追究的人質?
蔡英文政府當然可以批評,其支持者的火力也從來沒小過,但是善意與惡意,台灣選民一辨即知,理性與錯假,成熟的公民社會遲早、至少選前也會得出答案,所以說,反對黨真的要戒慎恐懼,如何捍衛從政格調,追求可長可久,國民黨菁英應該提上中常會去嚴肅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