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45分鐘精神最好 過度反變差
美最新研究指出,每週固定運動3至5次,每次持續約45分鐘,對改善心理健康最有幫助。(法新社檔案照)
〔編譯陳正健/綜合報導〕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八日刊登的最新研究指出,每週固定運動三至五次、每次持續約四十五分鐘,對改善精神健康最有幫助,且各種運動皆有助益,無論性別或年齡為何。但若超過上述運動量,則可能適得其反,運動量過多反而對精神健康構成負面影響。
每週3至5次 有運動就有效
美國耶魯大學精神病學助理教授恰克勞(Adam Chekroud)針對全美五十州的一百二十萬成人資料進行分析,是同類研究迄今規模最大的一次,他們被要求報告自己過去三十天工作之餘的運動頻率、次數及持續時間,包括照顧小孩、做家事、除草、釣魚、騎單車、健身、跑步及滑雪等體能活動,並基於壓力、憂鬱及情緒問題評量自己的精神狀況。
研究發現,受試者平均每月有三.四天處於精神健康不佳狀態,但經常運動者減至兩天,比不運動者減少四十三%。對於曾被診斷出憂鬱症的受試者,運動使他們每月僅七天精神狀態不佳,但沒運動者是近十一天。
精神狀態 比跑馬拉松者更好
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每週運動二到六小時,可能是促進精神健康的最佳選擇。研究列舉的七十五種運動均有助益,其中群體運動(即兩人以上參與的運動,如籃球、羽毛球等)、騎單車、有氧及健身房運動等,與精神健康的關聯最為明顯。研究人員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每次運動約四十五分鐘者,精神狀態數據比喜歡馬拉松的人更好。
恰克勞指出,過去人們相信,運動愈多對精神健康愈好,但研究結果顯示並非如此。每月運動逾二十三次,或每次運動超過九十分鐘,反而與精神健康惡化有關。群體運動具正面效果,社交性體育活動可能減少孤立,有助於從挫折中恢復,並減少憂鬱。
運動對生理健康的好處眾所皆知,包括可降低心臟病、中風及糖尿病等風險,但運動與精神健康的關聯較不明顯。此次研究正好支持每週運動一百五十分鐘的政府建議方針,但前述資料係基於受試者的自我報告,對運動時間的測量可能並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