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制中國
布吉納法索與我斷交,總統蔡英文發表談話。(資料照)
記者鄒景雯/特稿
五月二十四日,蔡英文總統面對中國一系列去主權化的攻擊行動,發表了一段名言,她說:「中國的蠻橫作為,已經挑戰台灣社會的底線,我們不會再忍讓。」這話在事後引起了若干反響,最直接的就是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特地找了外交部、陸委會、國安局、僑委會,去報告「面臨重大外交危機我政府不再忍讓之因應策略」,光看這名稱,就相當針對性。
在國會殿堂,有關「不再退讓」,各部會各言爾志,其中比較具體的,當屬陸委會:將就中國各級政府人士、相關人員的來台申請,提高審查強度。後來,對岸國台辦與國內的應和者,分別以各種理由對蔡政府叫罵了一番,應當是相當「有感」。那麼類似的反制措施還有沒有?是北京判斷台北決心的重要指標,而這也將是中國是否收斂其全面性壓迫的參考依據。
當國家受到欺侮時,台灣必須要採取必要手段維護國格,這是當前國民的主流意見,最新一份坊間民調證實了這個民意趨勢;有超過六十三%民眾支持政府必須採取反制措施,這個數據充分說明「物極必反」的道理,中國持續以軍事恫嚇、外交封鎖的手段對台,已經刺激了此間反中情緒的高張。在如此的決策背景下,不論從生存的戰略上或是執政的現實上,蔡政府都必須要有接續行動。
問題是,以台灣與中國形式外觀的懸殊,什麼才是適切且有效的回擊,較能讓對岸感受再掘就要敲到硬石的反作用力,而又發作無門?或許,可以從馬英九政府中國政策之所以失敗中尋找智慧。
檢視之前八年的路線,可以用一句話定調,這是一個以台商為核心、民主自由人權從缺的兩岸關係,因為如此,當時兩岸交流所產生的利益是局部的,不僅台商以外的國人要吸收兩岸交易的成本,也無益於廣大的中國人民。
原因很簡單,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當年早就講過,中國經濟發達了,如果沒有民主,必然導致腐敗。今天,中國到處在「反貪打虎」,依舊掃不勝掃,關鍵出在制度使然,而非道德。所以說中國人民的希望在民主,共產黨最懼怕的是民主,眉角在此。
在這樣的基礎上,政府很多空間可以施為,不必嗆聲,做就是了,做才是要害。例如,國內若有宗教團體希望邀請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訪台,政府當然要快速批准,不僅沒有時機問題,事實上時機好得很。又如,國民黨已經放棄了反共的初衷,不妨給予中國維權人士更友善的政策,讓他們有機會來扮演反共的防腐劑。再如,凡有關中國民主的議題,台灣可以理直氣壯踩穩支援的立場,建立在國際間的民主堡壘地位。
在民主的高地上,中國是自我孤立者,相信政府內部的有識者會有更多創意與膽識,為「不再忍讓」開拓出更充實的內容,發揮以小搏大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