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驕傲 福5寫太空史新頁
福衛5號升空後88分鐘會先向北極圈觀測站傳回第一次訊號,早上9點40分將會首度通過台灣上空,屆時位在新竹的太空中心將可以與福衛5號取得首次通訊。(太空中心提供)
克服多次困難、延宕 核心技術百分百自製
〔記者吳柏緯/台北報導〕歷史的一刻,台灣的驕傲!
開始為期5年的太空遙測任務
經歷多次困難、延宕,核心技術「光學遙測酬載」一○○%由台灣自製,整體自製率達七十八%,台灣第一顆自主研發的遙測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五號」今天凌晨升空,開始執行為期五年的太空遙測任務。
國研院院長王永和表示,二○○七年規劃衛星發展計畫時,發現有些零件找不到來源,開始考量自主開發的可能性。二○○九年底,當時國科會同意衛星自主開發的計畫,並由太空中心著手進行。今天,福衛五號終於升空,不但寫下台灣太空史的新頁,也證明當時的堅持沒有錯。
自主研發 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
福衛五號是台灣首枚自主研發的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且由超過五十個國內產學研機構合力研發。核心技術、負責拍攝影像的「光學遙測酬載」,更是完全Made In Taiwan,可說是「台灣的驕傲」。
如在101頂樓清晰拍到1樓的螞蟻
福衛五號升空後,將運行於距離地面七二○公里的太陽同步圓形軌道,提供解析度黑白兩米、彩色四米的衛星影像。相當於可以從台北一○一大樓的頂樓,清楚拍攝位在一樓的一隻小螞蟻,並辨識身體構造,也可拍到三○○多公里外、在墾丁大街散步的人。
而「光學遙測酬載」中的感光元件,則是由台灣開發的CMOS感測器,不但領先世界,裝載在衛星上更是世界第一例。
前太空中心主任張桂祥回憶,福衛五號遙測儀器中的光學感測器原本打算向國外購買,當時國際上大多使用CCD影像感測器,不過由於這類精密儀器太過敏感,找不到賣家,一度陷入瓶頸。
升空後要調整 兩週後可傳回首圖
但也因為這個困境,促成太空中心思考能否利用台灣成熟的半導體科技開發CMOS感測器,作為光學遙測酬載中的核心技術。CCD與CMOS同為可記錄光線變化的半導體,CMOS的優勢在於成本低、耗電需求少,便於製造與高度整合性。
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表示,福衛五號升空後,有許多功能測試與調整工作要做,例如不間斷的執行開機測試、功能檢測、訊號連接等,太空中心團隊將逐步調整至最完美的情況,大約升空後兩週可傳回第一張拍攝的照片。
太空中心明年還將把福衛七號送上太空,接替福衛三號的任務。福衛七號為台美大型國際太空合作案,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合作執行,每天平均可提供一萬兩千至一萬八千筆大氣資料,還可監測訊號在電離層太空天氣受到干擾的程度,校正通訊定位導航的誤差,對民生、國防科技發展都影響很大。
福五功能元件示意圖
福衛5號升空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