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對美經貿要上緊發條了
美中已經談定四月安排習近平訪美,這表示過去幾個月,美中兩國的人員都沒有閒著。(歐新社/資料照)
記者鄒景雯/特稿
長期以來,台灣在美國與中國之間打交道,早就累積出一定的經驗法則,熟悉路徑的涉外人員總會知道哪裡可以多使力一點,哪裡最好不要碰,要碰也不要真碰,才好保百年身。不過,類似這樣熟門熟路的把握,遇到把不少美國人搞到快抓狂的川普政府當政,恐怕已經不能再過度憑藉過往的既定認識了。
簡單地說,二○一七年開始的美中博弈,極可能會出現一種有別於傳統共和黨或傳統民主黨主政路線之外的新情勢;至少從最表淺的現象已可看出,川普早就把大家一向對「家人政治」(例如他的女兒、女婿),以及「金權政治」(例如華爾街、高盛幫)的禁忌,不僅徹底打破,而且還運用得「理直氣壯」。
自去年十一月當選的短短幾個月以來,多少非典型的人物已被證實決策參與程度甚深。此一特殊的川普風格影響所及,光在人脈經營這一點上,就不是傳統外交官能夠拍胸脯保證:這些全都是我的老朋友了。
在這種新局面下,台灣以前在美中之間尋找空間的方法,當然會隨之變化;中國固然也正在估量川普,但是由於雙方懸殊的力量不對稱,蔡英文政府勢必要更為集中精神因應才可以。
美中已經談定四月安排習近平訪美,這表示過去幾個月,美中兩國的人員都沒有閒著。台灣在這段期間的對美工作都做了些什麼?小國當然不適合嚷嚷,但是國人希望鴨子划水的結果是:底子要打得愈紮實愈好。
有一點很關鍵,面對商人的美國,過去由總統經國安會,領軍外交部與駐美代表處的指揮體系,顯然已經大大地不夠;另外,一支隊伍就是對美經貿談判的這一系列,從政務委員到經貿談判辦公室,必須有意識地強化行動能量,並且與外交體系整合出具有主動性的目標與戰力。否則絕對無法充分因應未來的挑戰。
截至目前為止,台北政治圈似乎嗅不出政府的對美工作已經在積極整軍的氣氛,希望這是有關官員保密太好,而不是當局忙到沒提點,部屬也忘了要上緊發條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