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時尚大道】自己台灣自己館 ONE PAVILION TO GO.台灣美食登陸2015米蘭世界博覽會

文/謝宗諺

2015世界博覽會即將在米蘭展開,政府缺席,至今毫無參與動作, 2010在中國上海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則斥資三億元打造台北館。政府無意將台灣帶入米蘭博覽會,但民間團體不願台灣在米蘭缺席。由「中華民國都巿設計學會」提案發起的「ONE PAVILION TO GO」,以外帶館的概念,配合米蘭世博食的主題,推出台灣展館和多個行動攤車裝置。在計畫啟動時,本刊樂見民間力量結集,促使台灣在世界大型活動不缺席,讓台灣被看見,因此提供版面,由學會的青年們主動企畫,闡述活動的概念和計畫。「自己的台灣自己館」,政府發不出的聲音,民間集氣發出!

1 透過參與,覆寫台灣意象第一步

在2010上海世博風光展出台灣天燈館(即台北館)之後,我們曾有五年的時間可以思考2015年米蘭世博所提出的議題:水、食物、永續三件事,讓我們省思什麼是這五年來台灣持續延燒的話題。似乎過去五年,多了很多各種相關的新聞事件,在批踢踢、眾評論網、各大新聞媒體都引發非常多的討論,如近期「用新台幣讓義美下架」令人啼笑皆非的嘲諷頂新事件,都顯示出台灣對於食之議題的關心程度,與持續不斷的想出新梗來回應每次的新聞事件;感覺上和世博習習相連,但又毫無相關。

參與世博會的思考,對我們或者政府,抱持的認知是試著透過場館位於何處來顯露國家在世界的定位?要是與政府的期待落差太大,譬如非國家館區,政府就抗議並決定不參與以示明志。

因此造就了一種政府與民間都無奈的態度,這個態度幫忙解釋台灣在世界的不受重視、台灣被排擠、台灣文化居於劣勢、台灣國際地位無法露出等重大危機,也就是說台灣的民間努力與積累是否只因國際情勢變得毫無意義。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為分享我們所珍惜的台灣一切多元價值與文化意義,因此我們希望能凝聚社會的力量參與世界博覽會。2014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時候,很幸運的因為學校關係進入瑞士館的策展團隊負責一些貢獻跟包裝點子的工作。工作期間最有趣的一段對話就是在工作的閒暇空檔,策展團隊到花園區(國家館區)外的咖啡廳休息,瑞士團隊裡的大家問,台灣館今年做了什麼?於是趁機介紹由台裔旅美建築師賴彥吉所設計的位於普里奇歐尼宮邸內的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在那個當下,雖然發現觀看台灣館的人潮並沒有花園區那麼多,但藉由台灣館理念的宣傳與介紹,我們珍惜台灣一切多元的價值與文化的意義,因此我們希望能凝聚社會的力量參與2015世界博覽會,藉以呼應世博主題積極介紹台灣土地、美食與文化的精采,並希望能在觀眾群心中建立某種程度的台灣品味。

我們不該排斥討論台灣。台灣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的時候,就好像把聯合國這個主機桌面上的「台灣」檔案,拖到資源回收桶。但是無論不斷「重開機」,意思是年復一年的國際盛會,甚至奧運會等等,台灣雖然都以不同的名字參與,譬如像中華台北,但台灣這塊土地跟人民以及文化的「物質不滅」,仍然存在於「世界」這個偌大的主機硬碟裡。

也因為如此,從現在開始,我們每次的參與世界事件,不應該只專注於正名,而是專注於「覆寫」,透過不斷地覆寫自己的台灣檔案,文化事件的厚度不斷增厚,所探討的事情不斷擴充連結到其他文化,就像在疊圖一樣,疊圖的資訊夠大量、夠準確的結果,不僅是在世界上將台灣的定位框架建構起來,同時也為台灣內部自身的認同建立起價值感。

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與價值,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了解程度與演示的精采與否。因此透過世博,我們需呈現台灣的多元、土地的豐饒、文化的精采與人的努力。

2 台灣人吃什麼?

台灣的人對吃是很浪漫的,成為我們疊圖覆寫的第一層。

台灣人不太像美國人會開半小時的車到離家最近的賣場扛一整週的食物回家冰冰箱慢慢吃,也不太像義大利人會在上班沿路上喝掉咖啡吃掉中餐、買著甜點水果進公司繼續嗑。

我們追逐食物。對於美食的資訊,我們熱愛蒐集,更熱愛分享。往往有一夕爆紅的美食,更厲害的是,我們會追蹤,然後早早排隊守候,不嘗到不甘心。但對於食物的供應者來說,他們也在追蹤市場,而且他們願意早早的準備好,拉出來,用盡每一絲力氣來供給、演出。從早期的圓環、各地公園、野台戲、攤車甚至最簡單的大榕樹底下,我們台灣早就具備這樣的特殊能力,生產者與消費者有共同的默契,在第三點集合完畢,開動。

開車不是為了吃得來速,而是為了可以上高速公路到各地去吃名產。攤販能夠利用各種移動方式,找到早中晚的空檔去填飽台灣人肚子的空檔。移動能力成為愛討論美食的台灣人最仰賴的超能力。

台灣的食物,常從排隊的人潮搖身變成名產,然後打造品牌,開始宅配。當類似的品牌被投機的在「第一家」的附近林立之後,慢慢的神話被打破,一切又回到平常,再等待另一個有排隊人潮的食物成為另一種名產食種。這是台灣食物社會學上的正反合。

這樣正反合的過程與我們討論的汰換、合作、速度三者的循環,我們發現所謂台式的料理背後,有我們可以討論的食種調查。這些食種從一兩樣的食材搭配,到花樣百出的烹飪過程,複雜程度跨越極簡到繁複。

台灣的地理環境讓我們有如此豐富的食材可以運用,在台灣的文化多元與創新的料理手法,大家自然而然地開始討論,我們的食材從何而來?

有一陣子台灣流行的日本節目「料理東西軍」,在兩邊廚師開始料理之前,會先進一段「尋找特選素材」VCR,簡單來說為了製作出「最好吃的料理」,製作單位想盡辦法從日本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找到味道絕美的食材。工作人員跟著「行家」一步一腳印去​​採集,或是花費好多次時間採訪。

為了了解一個食材的製作過程,從播種、製作到最後完工,也許需要經過好長一段時間,VCR裡不停訪問行家,而行家也需要一直介紹。不管是俐落的刀工、處理食材時的謹慎和用心、或是烹煮過程的技巧,都讓觀眾的目光一次又一次被緊緊吸引。食育在這一小時之內達到最大的效果。

藉日本美食節目滿足對食材的嚮往,我們反問自己,台灣對於食物的熱情,在投注到食育之後,我們有對未來的食糧生產或是對世界有所貢獻嗎?

3 台灣食物展什麼?

2014年克里斯多福‧諾蘭所執導的科幻片「星際效應」建構不久的未來:農作物因氣候轉變和疾病而經常欠收,社會為解決糧食危機而轉型為農業社會。人類發現了一個蟲洞,認為這是外星生命體為拯救人類而希望人類能利用它到達另一遙遠的星系定居。

早在1920年代,俄羅斯科學家就率先提出了建立種子銀行的設想,並在聖彼德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種子銀行。當時的目的是為「世界末日」做準備的。倖存的人類就可以取出這裏存放的種子,將它們喚醒,重新耕種文明的土地。

而現代種子銀行的主要功能是進行物種儲存,一旦某個植物物種滅絕,種子銀行就可隨時啟用其種子,讓這個物種得以恢復。挪威斯瓦爾巴德島全球種子庫的儲藏區位於一座沙岩山下大約400英呎的地方。這座種子庫的建設目的,是把世界各地的各種植物種子保存在地下倉庫裡,以防因為全球物種多樣性迅速減小造成物種滅絕。

食物的來源,在現在的世界已經可以旅行。食材本身更是大量的流通販賣,文化能夠被外帶,到處旅行,卻不會因為傳真而失真,我們來期待這件事。

食客張口、食物來源、料理成菜,三者都有其領地。當然三個領地並不盡然處於相同的地方,與土地的認同、土壤能力的理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料理公寓 Casa di Taiwan:

台灣人吃飯也很喜歡討論家的味道,在義大利米蘭租下一片獨棟公寓除了成為台灣策展、佈展、工作人員在海外的生活基地之外,在一樓開放區的中庭區域引入台灣廚房,通過八大台灣食物主題邀請八組台灣廚房代表進駐,製作料理讓參觀群眾品嘗我們所敘述的「家」的味道。

攤車裝置 Vendors Taiwan:

設計了一組夜市餐車為可移動的空間,使其穿梭於米蘭的城市之中,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可以看見最真實的料理過程,並抹去食品花稍的包裝後,透過米蘭與台灣的互動媒體裝置以及人與人的直接接觸,將探討台灣不同層面的飲食文化。我們蒐集民間各團體對食有關的資訊或媒體,在攤車上原汁原味的呈現。

不落地展館 The Pavilion without roots:

食品與食物對土地之間的討論,就如同我們對於台灣的認同與認知。透過描繪每種與食有關的土地領域輪廓,交疊出來對尺度差異的展覽演示。

展覽舉例

1. 地面上疊圖:台灣黃豆田/醬油釀造廠平面

構造物:鬍鬚張魯肉飯攤車/桌椅板凳

切出貼圖黃豆田大小尺度>反映出多少醬缸與切出釀造過程的平面圖>可支撐營運一周的魯肉飯攤的大小

2. 地面上疊圖:台灣雲林咖啡豆田/咖啡豆烘培廠平面

構造物:風景區行動咖啡車/桌椅板凳

切出貼圖咖啡豆田大小尺度>反映出多少烘培機與咖啡豆跟粉包裝過程的平面圖>可支撐營運一周的風景區行動咖啡車大小

內容包括:諸如台灣的外帶飲食 Efficiency Food Hunting、混和過後的台式飲食 Meta-remix、移動式的飲食 Meet Halfway (on Wheel)、食育 Cocktail cuisine等述說當所有的食材從農業種植到採收、加工與生產,在各地都會產生形變或質變,並討論台灣本身之於各大文化的飲食輕巧性。並同時傳達飲食教育與文化的資訊,使國外的人更容易理解台灣的農業、飲食與文化間的關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娛樂】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