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滬港通1年 竟成資本外流捷徑

2015/11/17 06:00

華爾街日報報導,上海和香港股市交易連結機制「滬港通」啟動一年後效益不彰。(彭博資料照)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華爾街日報報導,上海和香港股市交易連結機制「滬港通」啟動一年後效益不彰,未如預期般達到吸引外資湧入的目的,且在中國股市出現劇烈波動後,北京不僅擱置了深港通(深圳和香港股市交易連結機制)等市場開放計畫,還必須設法避免資本外流。

報導指出,受到中國股市今夏大幅震盪的衝擊,絕大多數跨國銀行預期深港通在明年上半年之前不會啟動,而滬深300指數期貨合約香港上市計畫也被延後。滬深300指數期貨合約的上市計畫,可讓全球投資人得以藉此投資此一以中股最大指數為標的的產品。

大和資本市場(Daiwa Capital Markets)亞洲經濟學家賴志文表示,滬港通做為吸引外資的嘗試可說是「慘遭失敗」,市場興奮情緒只持續了6個月,透過滬港通流入的資金,遠低於中國經濟成長減緩及人民幣貶值後外流的資金。

官方相關統計顯示,去年11月以來,透過滬港通流進上海股市的資金僅1208億人民幣(約190億美元),僅占滬港通總額度的40.3%。該連結機制允許外國投資人購買上海股市的股票,及中國投資人可在香港股市交易。

過去一年,透過滬港通流入中國的資金僅占上海股市日均交易額的10.7%,香港則只吸引了918億人民幣的中國資金,占總額度的36.7%。此結果遠低於滬港通甫啟動時的預期。

報導指出,外資並不擔憂中股泡沫化,反而是被官方在股市崩盤後的各種救市措施所嚇到。中國政府為遏止股市拋售潮,逮捕基金經理、國有投資基金進場支撐,甚至出現數百家公司自願停牌(暫停交易)的情況。

這些導致外國投資人紛紛逃離中國股市,7月是滬港通啟動以來首見資金淨流出,8月滬港通雖恢復淨流入,但此後額度一直沒有用完。

KraneShares基金管理公司投資長埃亨(Brendan Ahern)表示,對大多數機構投資者來說,在MSCI明晟把中國A股納入指數之前,沒有必要使用股市連結機制。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