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中共扶植製造業 恐導致產能過剩、傾銷和貿易衝突

2024/01/30 07:36

中國已將金融資源從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業轉至製造業,大肆補貼太陽能板、電動汽車等產業做為新的成長動力,恐導致產能過剩和低價傾銷,以及製造更多貿易衝突。(法新社)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根據《路透》報導,經濟學家指出,中國已將金融資源從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業轉至製造業,大肆補貼太陽能板、電動汽車等產業做為新的經濟成長動力,恐導致產能過剩和低價傾銷,以及製造更多貿易衝突。

世界貿易組織(WTO)前秘書長、現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EIBS)特聘教授拉米(Pascal Lamy表示,中國目前的做法將導致更多的貿易衝突。他說:「這是不可持續的,產能過剩必然會出現問題。我們已經意識到,這是個結構性問題,其根源在於中國部分生產體系不是由市場行為驅動的,而是由中共指導的投資驅動的」。

這種由投資趨動的模式已導致中國的鋼鐵等主要產業產能過剩,最近也導致電動汽車和高科技產品產能過剩。經濟學人智庫(EIU)預測,隨著電動汽車產業持續成長,到2027年,中國的電池製造能力將超過需求的四倍。

而中國的貿易夥伴正在展開反擊。美國已對中國產品課徵關稅,也打算切斷中國的先進晶片供應,以減緩其技術和軍事進步,並加強國內基礎設施和產業投資。在電動汽車產業之外,歐盟也正就綠色轉型所需的材料和產品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印度在去年9月對中國部分鋼鐵產品課徵反傾銷稅。

卡內基中國(Carnegie China)高級研究員佩蒂斯(Michael Pettis)估計,如果中國未來10年在維持現有經濟結構的情況下每年成長4%至5%,其對全球投資的市占率將由33%升至38%,其在全球製造的市占率將由31%增至36%到39%。

佩蒂斯預估,由於未來10年中國需要更多借貸來維持高投資水準,中國的總負債比將由目前的約300%增至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450%到500%,「很難想像經濟能夠容忍債務如此大幅增加」。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北京當局向製造業重新配置資源的主要目的是使出口向價值鏈的上游移動,而不僅是銷售更多商品。

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夏慶傑表示,由於勞力和資金成本較高,歐洲和美國經濟的再工業化將付出昂貴代價,而且需要很長時間,「沒有甚麼可以阻止更多的競爭,他們無法限制中國技術的進步」。

但劍橋大學中國發展學教授赫斯特(William Hurst)質疑中國在這方面的賭注是否正確。他認為,北京在推動航空、生技和人工智慧等產業發展的努力尚未取得足夠成功,既無法突破這些產業的技術界線,也無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赫斯特說:「如果中國不成功,就會面臨更多債務,經濟也會更加扭曲;如果中國成功,全球就有可能出現更多產能過剩」。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