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碳交易應提升市場流動性 李堅明:2大限制待解

2024/01/17 08:29

「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認為,政府可在碳權供給、需求面多加著力。(記者歐宇祥攝影)

〔記者歐宇祥/台北報導〕被譽為「台灣碳交易之父」的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指出,全球碳交易市場規模即將達到兆元,其關鍵就在於市場具流動性,因此只要有合理規範,就不該以「炒作」、「投機」的眼光看待碳權交易,尤其台灣碳權現在只能買、不能賣,也不能抵免碳費,恐會限制碳交易市場流動、並讓價格訊號失靈。

李堅明強調,歐盟等先進國家平均一噸的碳權會週轉2至3次、帶動市場持續擴大,而市場流動也能推進價格發現,隨著著價格落回實處,減碳技術也能加速商業化,從而能產生更多減碳技術方法學、再帶動低碳投資計畫,形成正向循環結構。

證交所、碳交所與台北大學在16日舉辦「從COP28氣候大會看全球碳市場展望與機會」論壇。觀台灣碳權交易市場進度,碳交所去年中成立、去年底啟動國際碳權交易,企業已能開戶並購買國際碳權、以作碳中和之用,現碳交所持續開發第二波碳權產品、力拼3月底上架。

不過,關鍵的國內碳權交易須配合環境部相關法規進度,目前僅知擬在今年啟動,環境部一方面仍在規劃碳費徵收細節,一方面擔憂「漂綠」,對碳權交易含商品過關上架、國內碳權交易制度與時程都可謂步步為營、速度自然不快。但李堅明認為,碳交易是讓減碳成本變得更易負擔、也激勵企業減碳雄心,若交易制度持續完善,就能創造企業、國家、地球的三贏局面。

碳交所去年8月初揭牌時,蔡英文總統稱碳交所除加速淨零轉型,在2023年至2030年也可望帶動超過4兆元的投資機會、產值可創造約5.9億元,並提供55萬個就業機會。李堅明表示,碳交易市場活絡後有望衍生經濟活動,並發展出新行業,但如何擴大台灣碳權市場交易規模,是最重要挑戰,碳市場規模也將左右碳價訊號功能。

李堅明建議,政府應善用碳交所功能,並提升碳權市場流動性、碳價訊號可從供給、需求面著手,「碳權供給」面為在碳交所設定的碳權標準下,可開放更多元、主流、高品質的碳權;「碳權需求」面則希望環境部儘速公告可抵換碳費的高品質碳權品項、並拉高抵換比例、開放抵免環評增量,並應鼓勵企業訂立淨零階段目標,展現減碳雄心。

此外,隨著國際ESG與淨零碳排趨勢推進,蘋果(APPLE)、台積電(2330)等諸多國際大廠加入RE100、公開承諾在2050年前有階段性地達到100%使用再生能源目標。不過李堅明認為,RE100應是政府責任,政府是要推行綠電以達到減碳的終極目標,但減碳技術與方式多樣、寬廣,企業實不必跟風RE100。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