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水下基礎國產化里程碑!興達海基:進入連續性生產

2021/08/29 21:07

四座水下基礎同時進入大組一工站。(興達海基提供)

〔記者林菁樺/台北報導〕中鋼配合國家綠能政策成立興達海基,主要從事管架式水下基礎(Jacket)製造,已成功建立本土供應鏈,並落實國產化為使命,為台灣綠能產業披荊斬棘,奠立永續發展基礎外,也為台灣用鋼產業提供轉型升級高值化的機會。

興達海基表示,因歐洲發展離岸風電水下基礎產製超過30年,不論是產業或技術都相當純熟,但台灣才剛起步,國內供應鏈廠商幾無相關的產製技術與經驗,短期內建構出100%本土化供應鏈產製能力與能量,「是非常艱鉅的任務」。

興達海基指出,近一年半水下基礎在生產過程中,面臨到不斷的設計變更、疫情衝擊與高階銲工人力不足等多重挑戰,興達海基與供應鏈仍攜手合作,整合中鋼集團與台船、台蝕的專業能力,也尋求國內外專業技術團隊如西班牙Nervion、挪威DNV、金屬中心、中鋼技術研發團隊等協助,克服技術瓶頸,建立高難度的銲接技術及完善的品保、品管與監造制度,使關鍵零組件的產製能力得以建立,穩定供應興達海基所需零組件。

興達海基水下基礎的組裝製程共有15個工站,包含轉接段(Transition piece,TP)、上部結構(Upper Block,UB)與下部結構(Lower Jacket,LJ)等三個半成品產製區,及大組一(TP+UB組銲)與大組二(UJ+LJ組銲)等工站;目前已建立高精密銲接、噴塗,及三度空間尺寸精密量測等技術。

興達海基表示,第一座100%的國產化管架式水下基礎已在7月初完成,走過從無到有最艱辛的歷程,俗話說頭過身就過,就如同汽車的組裝產線一樣,目前第二座水下基礎已進入大組二工站,而有四座水下基礎同時進入大組一工站,「進入連續性生產」。

興達海基強調,這一路走來雖歷經千辛萬苦,但仍堅持國產化的使命,並與供應鏈廠商攜手合作,落實政府水下基礎國產化政策,奠立離岸風電綠能產業本土化的堅實根基。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