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忠改良魚菜共生 雲林農業首例
雲林縣褒忠鄉公所和新湖合作農場推動改良「魚菜共生」模式,獲全球知名循環經濟案例平台 Knowledge Hub收錄。(記者李文德攝)
抽魚池肥水種高經濟作物 水質過濾再排回魚塭 年產出逾3噸作物
〔記者李文德/雲林報導〕因應「循環經濟、淨零排放」政策,褒忠鄉公所與新湖合作農場兩年前將廢魚塭活化養殖草魚、大頭鰱等,再以農場加工後剩餘的大量剩菜葉做飼料,進一步在魚池旁建造溫室,推動改良「魚菜共生」模式,抽魚池肥水栽種生菜、草莓等高經濟作物,經兩年試驗,發現每年可消耗九十公噸廢生菜,更可產出逾三噸作物。此模式獲循環台灣基金會選為成功案例,更收錄在國際資料庫中,成為雲林農業首例。
納全球知名Knowledge Hub資料庫
褒忠鄉公所與農場四年前成立生菜農業經營專區,擔心農業加工所產生的農廢傾倒於田間當堆肥恐引起民眾反彈,兩年前推動改良式魚菜共生,以○.四公頃大小的廢棄魚塭,活化養殖魚類,更在旁邊蓋L型溫室。
加工剩下菜葉 倒入魚塭餵魚
褒忠鄉長陳建名表示,農場將加工剩下的生菜葉倒入魚塭中讓魚能吃到菜葉,再將魚塭中肥水利用馬達抽取導入溫室灌溉,減少葉面施肥面積,再將已經土壤過濾的乾淨水質排回魚塭,形成一套完整的循環農業概念。
新湖農場理事主席陳清山指出,經兩年試驗,溫室中每年可採收至少三期生菜,每期可種植超過兩萬一千株生菜,總收成量超過三公噸,更能種植高經濟作物,已種植過一萬顆草莓,因在溫室中且灌溉水溫度較低,少了戶外病蟲害入侵,竟能延長草莓產季,逐步看見改良魚菜共生效益。
成功經驗 願意分享各縣市
公所表示,此魚塭每年還可消費九十公噸生菜葉殘渣,締造成功循環效益,日前獲「循環台灣基金會」選定成功案例,更收錄於全球知名循環經濟案例平台Knowledge Hub資料庫中,是雲林縣首例;陳建名表示,將持續推動循環經濟種植模式,各縣市有意願投入者歡迎來取經,一同創造農業循環無限可能。
(相關圖文刊A1)
褒忠公所和新湖合作農場,改良「魚菜共生」模式,以生菜碎屑養魚,抽魚池肥水栽種,此法獲循環台灣基金會選為成功案例,更收錄在國際資料庫中,成為雲林農業首例。 (記者李文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