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興起反綠能 海洋公民基金會:公開資訊讓利害關係人共同商議

海洋公民基金會對於澎湖綠能發展發表看法。(記者劉禹慶攝)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針對澎湖近來興起的「反綠能」風潮,與先前規劃澎湖發展成「低碳島」的願景,出現嚴重反差,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會發表聲明,主張搭建公共參與的平台,將所有資訊攤在陽光下,讓所有利害關係人一起來商議,凝聚澎湖永續發展的共識。
海洋公民基金會表示,3大類的課題和原則,包括:澎湖低碳島的整體能源規劃,除了目前商業化的光電和風電,應納入前瞻性的海洋能,以及可同時處理外來種銀合歡的生質能,更不能忽略源頭最關鍵的節能,屋頂光電優先於地面型光電,和尖山電廠及各離島小電廠的轉型。
推動利益共享的公民電廠和綠能合作社。綠能未必是財團和政客的搖錢樹,全世界和台灣各地都已經有很好的案例,讓能源轉型的利益和全民共享,特別是受到衝擊最大的當地社區民眾;以科學證據作為空間規劃的基礎。
陸域風機應該和聚落有基本的安全距離,離岸風機和漁場是否重疊,與候鳥遷徙覓食的干擾,地面光電和風機對景觀的影響,都可以透過資訊公開,在科學證據的基礎上對話,避免因為資訊落差而失焦。離岸風機也可以仿效英國,建立漁業聯絡人制度,作為溝通橋樑。
怎樣的綠電才算真的夠綠?領先世界的歐盟,「永續行為分類標準」3大原則就強調,在環境目標有重大貢獻之外,不能對其他環境生態造成重大損害,以及最低的社會安全保障。綠能在低碳島不是全有全無的對立,我們一定可以把好事做成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