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時多雲

臺北市 17-19 ℃

澎湖馬糞海膽人工完全養殖漸成熟 各界籲取代捕捉

民間業者已掌握馬糞海膽育苗技術,可望量產上市。(漁慶興水產行提供)

民間業者已掌握馬糞海膽育苗技術,可望量產上市。(漁慶興水產行提供)

2024/07/12 09:57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澎湖馬糞海膽每年7月1日開放採捕,首日就是殺戮日,今年在放流與人工完全養殖技術突破後,野外族群濫捕壓力減輕,數量有明顯增加,同時價格趨於平緩,隨著人工完全養殖技術日益成熟,各界疾呼修法全面禁捕馬糞海膽,以養殖取代採捕,給予馬糞海膽生養喘息的機會。

台灣一般所謂的「馬糞海膽」,由於外觀呈赤褐色,遠看像是曬乾的馬糞而得名。又稱花膽,體型大,直徑約12cm,棘刺不銳利、易於捕捉,是最大宗的食用海膽,但近年因過度捕撈,產量銳減。

早年台灣沿海礁岩區都有分布,現在只在澎湖群島產出,產季6至9月,因此7月1日開放採捕,但往往開放首日就是大屠殺日。

其實吃海膽就是吃生殖腺,一般食用的海膽黃,其實是海膽的生殖腺,包括海膽的卵巢和精囊,總重量占海膽內部組織2/3以上。不同品種的海膽黃有橘有黃,風味也不同,由於海膽是雜食性動物,口感會根據品種、性別與攝取的食物而有所不同。

由於馬糞海膽受到濫捕壓力大,面臨族群滅絕危機,因此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及澎湖種苗繁殖場,突破人工繁養技術,已能完全養殖,並修改法令允許養殖海膽全年上市,但因培育種苗要錢,不少養殖業者認為增加養殖成本,不利於馬糞海膽平民化,民間業者也投入人工繁養技術,已能穩定量產種苗供應上市,因此民間疾呼以養殖取代捕捉,全年禁捕馬糞海膽。

馬糞海膽完全人工養殖技術突破,希望減少人為濫捕壓力。(漁慶興水產行提供)

馬糞海膽完全人工養殖技術突破,希望減少人為濫捕壓力。(漁慶興水產行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impression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