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陽明大學突破 10毫升血液培養肺臟類組織

2020/11/28 05:30

陽明大學從病患血液中,透過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在人體外成果培養出3D立體的肺臟類組織。(記者羅綺攝)

〔記者羅綺/台北報導〕陽明大學研究團隊從病患血液中,透過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在人體外成功培養出3D立體的肺臟類組織,並將移植到斑馬魚身上,解答囊腫性纖維化的病理機轉。

囊腫性纖維化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是因CFTR基因突變所造成,患者體內會產生異常濃稠的黏液,阻塞在身體多個器官中,例如汗腺、胰臟、膽管等,其中阻塞呼吸道導致呼吸衰竭最為常見,但目前囊腫性纖維化病例機制不明,尚無有效治療辦法。

為探究囊腫性纖維化的致病機轉,陽明大學藥理所講座教授邱士華、藥理所教授黃自強、生物藥學研究所教授何國牟及交通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張家靖共同合作,利用電生理及分子生物技術,了解造成囊腫性纖維化的獨特突變背後的病生理機轉;研究團隊從病患體內抽取五至十毫升的血液,利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的技術,成功培養出肺臟類組織。

讓病人免受臨床試驗之苦

邱士華說明,由於組織來自病患血液,提供了研究攜帶CFTR基因突變的致病機轉途徑;團隊將帶有基因突變的組織,移植到斑馬魚身上,並透過奈米技術將CFISPR/Cas9基因剪刀編輯過的基因,送回斑馬魚身上,和3D立體的肺臟類組織嘗試修復缺陷的基因、觀察病理模型,模擬活體中器官發育與生理狀況。

邱士華指出,臨床研究最大的困難是不容易找到病患,尤其像囊腫性纖維化這種疾病的病患更少;但利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的技術加上基因編輯的治療平台,讓病人不用受臨床試驗之苦,未來能運用在多種遺傳性疾病的藥物研發。

邱士華說,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具有能分化成不同細胞的優點,團隊已應用在血液遺傳性疾病及視網膜疾病上。期望基因精準治療平台能打造出安全且高效率的治療模式,提供臨床解決問題的新選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